第二八四章 立矛为城 割肉补疮(第3/5页)

而两淮盐商几百年做的是太平生意,和官府的关系保持的极为良好,盐货的买卖和运输生产安全保证,靠的是官府的兵马来维持。盐商们可不愿意把赚来的钱丢在养兵这个无底洞里面去,何况他们也根本没有这个想法。

可如今兵荒马乱的时节,就连官府都调动不了这些拥兵自重的武人,更不要说他们这些盐商,而且即便调动了又能如何,和海盗打了几场,败的落花流水。

盐商们是真急了,等到京师朝廷的批复来到南京城,他们大笔的银子撒了下去,只要是谁能解决眼前这个局面,他们还有重谢。

前些日子,两淮盐商一直也是想在海面上打听下,到底是那一家的海盗来盐场捣乱,既然是平定不了,拿银子买个安心也好,但这海面上的事情,差不多全在郑家的掌控之下,从前盐商根本懒得理会海上的郑家,还给对方找了许多次麻烦,眼下想要动用郑家的关系来查事情,可想而知郑家会是什么反应。

在南直隶主持郑家事务的郑鲨毫不客气的给对方了一个冷脸,不予理会。

十一月十三日,海州盐场靠着的海面上又一次出现了船队,在海岸边修缮盐田的盐工们惊慌失措,逃跑溃散。

消息在十五日传到了扬州,十七日传到了南京城,这下子着急的不光是盐商们,南直隶的诸位大佬也都是震惊异常,南京城自然还有精锐兵马,可这些兵丁是用来保证南京城安全的,谁也不愿意把这些兵丁放出去,万一海盗来南京怎么办。

两淮盐商催的更急,和盐商们有关系的那些官员在金主们的催促下,在南京城上下联系,也督促上面拿出来个章程来解决。

南京镇守太监、南京兵部尚书、南京守备三人每日聚在一起商议,如何解决两淮一带的海盗祸患。

这样的会议已经不是他们三人的常例会议,而是召集各自的属下和其他的高级官员共同拿个主意出来。

钱能通神,两淮盐商们在南京城的耳目灵便是任何人也想不到的,差不多每次合议的内容和结果,这些盐商们都能在第一时间知道,盐商们为了就近的应对,有专门的代表来到南京城,带着巨量的银子。

目的很简单,要不彻底的剿灭骚扰盐场的海盗,要不就派出可靠的军队守在盐场处,让海盗不敢过来。

这些海盗是北面来的,而且就是为了破坏盐场,盐商们隐约也是猜测到背后相关的人是谁,海盗们拼死拼活的打垮了两伙官兵,一点钱财不要,只是破坏盐场盐田,哪有这么白痴的海盗。

眼下也只有两个值得怀疑的人,嫌疑最大的就是山东总兵李孟,他手下有一省的私盐买卖,又和两淮盐商有过几次的冲突,要是打垮了两淮盐商,他私盐的利润就能平空增长一大块,他会有这个动机来做。

另一个人却是某位盐商,这位盐商的盐场在赣榆,这次海盗们却一直没有侵扰,大家总觉得有些古怪,这盐总是别家少卖点,其他家多卖点,破坏了其他人家的盐场,自己就能捞取钱财。

不过是不是李孟做的,他们却无法去问也无法去打听,眼下李孟控制的山东可不是从前那个破烂地方,地方士绅豪门大族对这位李总兵都是凛然听命,胶州营的正规军、武装盐丁和屯田田庄的护庄队守护的也森严,想要去打听什么消息,很容易被按上探听官兵虚实,心怀叵测意图不轨的罪名抓起来。

此时可不是当年,两淮盐商在刘泽清那件事情之后,就已经是害怕了,不过是做个发财的生意,丢进去那么多人命,已经是让人心寒了。

现在李孟已经是山东总兵,越发的不能惹了,而今两淮盐商只是生怕得罪了李孟,新仇旧怨一并算帐,敬而远之是共识,不敢有什么触犯,这件海盗的事情,他们尽管是猜疑,但派出几个打听消息的人都是没消息了之后,就再也不敢动弹了。

这天的合议却终于是出了结果,让在南京城的盐商颇为错愕的是,今天却终于是给他们了一个解决方案,而且提出这主意的人并不是他们投入本钱的代言人,而是南京兵部的右侍郎吴嘉卫。

南京兵部侍郎吴嘉卫是去年才升上来的,南京兵部,还是右侍郎,老实说,并不是什么太了不起的官员,两淮盐商们也就是送了点常例钱,并没有太深的接触,谁想到今日的合议之上,倒是这位提出了方案。

这位兵部侍郎的方案很简单,凤阳、庐州、安庆的兵不能动,南京的兵不能动,那么为何不从外地调兵入淮守卫,眼下周围的各个省份里面,唯一能有兵丁调动的也只有山东地面,山东总兵刚在鞑虏入寇的时候打了胜仗,而且现在北直隶和山东地并没有什么需要动兵的事情,山东地面也太平无比,调动鲁军也非常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