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不和帝国主义共享未来(第4/11页)

以黄金为基础的战略开始很有效,西班牙帝国如日中天。但是渐渐地,西班牙遇到了一个问题——“价格革命”,其实就是通货膨胀。不管用什么材料做货币,钱就是钱,不是财富,钱太多了就要通胀。西班牙人并没有用钱去发展生产,增加物资供应,而是砸钱给军队继续抢金子,自然越抢越通胀。在西班牙人抢金子的日子里,欧洲物价涨了4倍多。

金银流入意味着资金供给充裕,类似现在美国的量化宽松或者欧盟的LTRO(长期再融资计划)靠印钱刺激经济。欧洲工商业和市场化农业因此得到大笔投资。黄金刺激了欧洲市场,促进了整体的生产——唯独没有西班牙的。于是西班牙遇到了难题:维持霸权必须打仗,打仗就必须买物资,买物资就必须让敌人赚钱。结果敌人越来越不在乎打仗——实体经济发达,打仗损失的钱可以向西班牙人再赚回来。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大部分欧洲国家和西班牙对抗不算坏事。为了在广阔的战场上协调前所未有的大军,情报和作战命令必须写成文字,统领军队的贵族开始学习读写。在那之前,欧洲的贵族会写名字的都不多,所以欧洲贵族设计了图样复杂的族徽,刻在戒指上当图章。火器时代,战斗节奏很快,为了指挥作战一致,必须制造钟表这种阴天也能用的计时器。钟表技术带动了精密制造技术,反过来又提高了枪炮性能,降低了枪炮成本。科技、生产和文化教育形成了良性循环。

既然战争双方的军费都由西班牙买单,西班牙的敌人自然越打越强。西班牙则越打越衰。到最后西班牙只能全面收缩,认栽。

军事收缩的时候,西班牙必须在陆军和海军之间权衡。因为欧洲各地的领地牵制,西班牙的军队改成以陆军为主。虽然西班牙暂时还维持着最大的舰队,但新造的大帆船更强调登陆、运输而不是海上炮战,好运送陆军打仗。西班牙大帆船甚至保留了撞角,时刻打算和敌人撞在一起打接舷战,把陆军优势用到海上。这种半吊子海军碰上一心打炮战的专业海军就麻烦了,追不上也打不着。1588年的无敌舰队因此败北。别国趁着西班牙海军不给力,大肆抢劫西班牙的金银船队,让西班牙更是雪上加霜。

到这个份上,西班牙唯一的本钱就是陆军,指望西班牙大方阵和标准化火炮继续撑住霸权。可是在利润激励下,军事技术进步速度超出了西班牙的想象。西班牙人把军火生产外包给了荷兰、意大利,那么其他国家有钱就买,没钱就山寨,西班牙人有什么,别人也有什么。

很快全欧洲的普通步兵都用上了火枪,富有的骑士老爷又迫切需要手枪防身。火绳枪上有燃烧的火绳,不适合做成手枪别在腰里。意大利工匠就把钟表零件改成用钢轮摩擦燧石的打火机构,造出火轮枪。荷兰人又把火轮枪改造成燧发枪。燧发枪不会因为换火绳浪费时间,也不会因为火绳的亮光暴露目标,射速、可靠性都压倒火绳枪。只是西班牙已经赶走了工匠阶层,没法跟进开发,更没法大量装备。

到了17世纪三十年战争的时候,法国人在燧发枪上装上了刺刀。火枪手再也不需要长矛方阵提供保护,西班牙大方阵彻底沦为历史遗迹。这场战争之后,已经完全落伍的西班牙帝国再也没有资格自称强国。

西班牙帝国兴于美洲黄金,也栽在以黄金为中心的经济结构上。黄金的诱惑让西班牙扔掉了技术和生产这两个立国之本,最后穷得只剩下钱了,而钱本身不是财富。所以霸权必然会转向乐意搞实体经济,自己生产财富的国家。

制海,就能制世界

西班牙称霸的时候,荷兰是西班牙王室领地,替西班牙打工做贸易。西班牙专注地挖金子,贸易和手工业自然转移到了荷兰。荷兰面积不到3万平方公里,1/4在海平面以下。荷兰人只能全力搞工商业。17世纪号称“荷兰世纪”,荷兰人拥有60万吨海船,相当于整个欧洲的3/4,是1949年中国海轮吨位的2倍,号称“海上马车夫”。

但荷兰毕竟是个100万人口的小国,有限的人力搞了运输就不能搞海军,做生意就不能扛枪。所以占有海上霸权的荷兰没有海军舰队,临打仗了用商船改装军舰凑合,好比今天的美国用几百艘集装箱船组织舰队。所以荷兰经常被资金、吨位都不如自己的别国舰队占便宜,吨位越来越少。

和西班牙一样,荷兰也不是岛国,每年还得拿出大笔金钱给雇佣军,修世界上最昂贵的要塞,动不动还要扒开海堤放水当护城河。现在荷兰人身高世界第一,不知道和经常放水有没有关系。折腾几次,荷兰的元气就丧尽了。小国终究没有资格玩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