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不和帝国主义共享未来(第3/11页)

鲁迅说得好:“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头猪或一只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葡萄牙发现了亚洲航路,但毕竟还是做生意赚钱;西班牙啥也不干就能成吨地拿金子,别人不眼馋是不可能的。欧洲的统治者都是野蛮的军事贵族,眼馋就会行动,官办海盗是常态。可能的话,谁都想打上门来抄国库。但是,阿拉伯人的遗产不只是航海技术。

14世纪,中国的生铁和炒钢技术以及火药配方经阿拉伯人传入西班牙,随后西班牙用炒钢大量制造双手重剑和火绳枪。仅仅是普遍装备钢剑这一条,西班牙军队就足以让使用熟铁武器的雇佣兵闻风丧胆,更不要说犀利的火器。

在西班牙火绳枪之前,欧洲火器只是一根带孔的管子,叫做火门枪。士兵需要先装填弹药,然后一手拿着火种,一手扶着管子开火。火门枪要打响就得把火种小心地塞进枪管后面的火门,想同时瞄准是不可能的。

西班牙人依靠东方工匠,制造了和扳机联动的点火装置,上面夹着火绳,从此士兵一扣扳机就能射击,射击前可以瞄准,火枪的威力大增,射速也上升到一分钟一发。枪从此压倒了弓弩和刀矛,变成了主要武器。

西班牙之前的欧洲战场也有火炮,不过大多随用随造,形制五花八门。可以有金属炮管,也可以是石臼、木桶、树干,唯一的共同点就是笨重。口径千奇百怪,炮弹通常就是在炮口塞一块石头,或者很多碎石头,捡到啥打啥。这种火炮的射程、威力小得可怜,而且每一发的弹道都不一样,杀敌全靠运气。

西班牙人继承了阿拉伯人的冶金技术,开始建立炮兵规范。西班牙国王在16世纪前期规定,大炮统一到7个口径,壁厚、弹药重量一并标准化。从此炮兵有了正常的后勤供应,炮手也可以计算弹道。中古时代的投石机被炮兵淘汰了。

枪炮的进步意味着士兵杀敌不再靠肌肉力量。从军三个月的枪手可能只会排队和射击,却可以一枪打死花20年练习剑术的贵族武士。西班牙因此构筑了著名的“西班牙大方阵”,3000人组成一个方阵,七成的长矛兵密集排列稳住阵线,三成的火枪手用交叉火力射杀敌人。现代陆军的“团”级编制就是从西班牙大方阵沿袭而来的。正所谓大巧不工,这种貌似保守的战术让冷兵器敌人无计可施。任何人都冲不破刺猬一样的长矛阵,而火绳枪则提供了这个时代最强大的攻击力。

在两代人的时间里,西班牙大方阵在欧洲纵横无敌。再加上美洲黄金的支持,西班牙帝国兵力充足,谁也不敢琢磨去马德里抢黄金。

西班牙得到美洲黄金可以说是偶然,但西班牙在这之前取得了阿拉伯技术遗产,才拥有了开发美洲黄金和保卫金库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说,西班牙确立霸权又是历史必然。

不过,当时的西班牙人享用着阿拉伯遗产带来的霸权,却对这个遗产视如仇敌。哥伦布出发的1492年,西班牙驱逐穆斯林和犹太人,一次赶走几十万,剩下的被迫改信基督教,被称为摩里斯科人。等到西班牙人在美洲站住了脚,连摩里斯科人也容不下。1609年,西班牙以上帝的名义赶他们出境,一下子又少了近100万工农业人口。这些人一部分去了北非,还有不少去了意大利、荷兰、德意志,以及英法,把先进的手工业技术也一并带了过去。

赶走了异教徒(曾经的)还不够,为了保证信仰纯洁,西班牙人把剩下的人口分为血统纯正的“老基督徒”和出身可疑的“新基督徒”(即可能隐藏下来的摩里斯科人后代),西班牙人要当公务员、军官、僧侣,上大学、当教师、移居海外领地,都必须有“血统纯正”证书。这种荒谬的政策直到19世纪中叶才和宗教裁判所一起消失。西班牙的工商业因此受到严重打击,从此依赖于进口商品。

甚至西班牙农业也退步了。西班牙气候干燥,阿拉伯人靠国家管理的完善灌溉体系来维持生产。现在土地被西班牙贵族瓜分,渠道废弃,良田变成了旱地。就在美洲黄金带来的繁荣年代,西班牙内地屡屡陷入饥荒。

这些政策看似荒谬,但考虑到美洲黄金涌入之后的战略格局,倒也不难理解。既然美洲黄金比本土的税收还多,那么只要能动员足够人力去控制殖民地矿山,其他一切都可以不要,大不了花钱买便是。工商业繁荣看似是好事,其实减少了军队、殖民地官员和传教士的人力,减少了美洲黄金,所以西班牙人会以宗教的名义毁灭本国经济。

甚至饥荒都未必是坏事,因为这可以降低征兵的成本。美国陆军喜欢到贫民区和黑工群体招兵,饿肚子的西班牙人会接受更低的军饷,其中的道理一样。农民去美洲抢黄金,工匠赶到国外,这减少了国内的物资生产,却增加了黄金流入,西班牙人可以用美洲黄金再买物资,这就是最早的产业转移思想。荒废的土地种不出庄稼却可以放羊,羊毛还可以出口到荷兰、意大利赚一笔。殖民矿区需要物资的时候,西班牙人就去其他国家买,再换上西班牙的包装运往殖民地,这是最早的贴牌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