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纸币做的老虎就是纸老虎(第11/16页)

但美国还有一个绝招——控制资源运输和供给。任何没有美国驻军的国家都可以拒绝美元,但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拒绝资源进出口。所以,美国就可以靠世界最强的海军力量控制资源的运输,操控资源价格。尤其是日本、德国这种本土资源贫乏的国家,资源供应几乎完全依赖于美国海军的保护,显然不敢再去分美国的金融蛋糕。

里根当政时期,美国为了打击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鼓动伊拉克向伊朗开战。当战争进行到1985年的时候,两伊打红了眼,互相袭击油轮,连科威特和沙特的油轮都打。伊拉克有美英法支持,导弹够用,伊朗就搞土办法,在整个海湾地区布设水雷,打算两败俱伤地阻止海湾原油出口,结果油价飙升到30美元一桶。各国纷纷要求大国负起责任来,保护油轮,平抑油价。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舰队都应邀前往海湾,但苏联明显心不在焉,派去了有航母杀手之称的“现代”级驱逐舰——作为当时的世界第一产油国,油价低了对苏联并没有什么好处。

美国为了证明自己的资源控制力,认认真真地护航。结果毫无悬念,里根的舰队在苏联“现代”级战舰的围观下,轻松扫荡伊朗海军,清除了海峡里的水雷,保证了各个工业国的石油供应,顺便还打下一架伊朗客机。

从美军护航伊始,油价就开始下跌,从1985年底到1986年10月,由每桶28美元暴跌到6.8美元。这对日德这些工业国来说是莫大的福音,对于石油收入丰厚的苏联来说是个促成解体的导火索。但说到底,美国人证明了自己可以靠海权,拥有对全球海运的控制力。要用资源就得出口东西,交铸币税,换美元。前面提到的“海权论”,说的就是这个。

波斯湾护航这类的事情,美国隔几年就要干一次,迫使所有国家都承认用美元购买资源是最可靠的交易方式,不承认的国家就要被敲打。1991年,萨达姆占领了科威特整个国家,美国不过是把伊拉克赶出科威特了事。到了2001年,萨达姆宣布改用欧元结算石油收入,美国立刻炮制出一个大规模杀伤武器的借口,把抓拉登的事扔在一边十来年,扭头冲进伊拉克,吊死了萨达姆,顺便把他俩儿子也一块宰了。对于美国来说,可以容忍恐怖分子,也可以容忍不太听话的萨达姆之流掌握一部分资源的生产出口,但绝不容忍不用美元就能买到石油。

美国在澳大利亚、沙特、科威特等资源国,在巴拿马运河、波斯湾等航运枢纽地都有庞大的军事基地。这就像控制着全世界每一条海运航线的闸门,全球物流业都在其股掌之中。别的国家不拿美元买资源,不给美国交过路费,不管是造东西还是卖资源都是没有出路的。

美国控制海权,在各地驻军都是手段,目的是控制资源。所以美国除了控制物流外,一有机会也会亲自霸住几块油田。

最大的油田在沙特阿拉伯,1932年美国人利用英国势力衰落的机会,支持伊本·沙特兼并了英国支持的汉志王国,建立了现在的沙特阿拉伯。作为交换条件,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家族出钱和沙特王室合办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一口气租下沙特2/3的领土,控制了沙特的石油。在其他阿拉伯国家,美国人也都如法炮制。由于中东国家自己缺乏技术,石油的勘探、生产、储运基本上都是美国合资方在一手操纵,当地王公只是吃个干股。

说实在的,人人都知道肥水不流外人田,美国能霸住这些油田,还是靠暴力。过去都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现在对于美国而言,就是枪杆子里面出美元。而且枪杆子的硬度完全和美元的坚挺程度成正比。暴力稍有减弱,美国坐地分赃的能力就要减弱。比如说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的打手,1973年埃及和叙利亚从苏联弄到了大量苏制先进武器,围攻以色列。美国赶紧把储备在欧洲的武器甚至作战人员运过去驰援。其他几个产油国还是不买账,趁机宣布石油国有化,并且涨价。这一连串的事件,背后的核心原因正是美国陷入越南战争,被中国苏联联手打得灰头土脸,所以资源国不看好美国的未来,打算改换门庭甚至自立门户,美国的影响力自然就下降了。美元也跟着疲软,整个20世纪70年代,美元平均每年贬值7%。

这和前面说到的尼克松废除金本位制是一件事,都是美国工业实力衰退的结果。不过既然美国这时候已经是玩“比烂战略”了,衰退也无所谓,只要苏联赢不了,自己就输不了。

废除美元金本位制以前,尼克松已经派师爷基辛格完成了秘密访华,美国对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心里有了底,至少不用再担心撤出越战之后中国会帮着苏联接管整个亚洲,终于可以结束倒霉催的越战了。随后美军开始逐步撤离,越战结束省出来的军费重新投入到新式武器研发上,美国的枪杆子又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