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天上人间绝代才子李煜的悲欢人生(第5/10页)

在封建社会中,特权阶层对文化进行垄断,对百姓实行文化愚民政策,一般老百姓是没有条件学习文化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资格起,宋元尤甚。明太祖朱元璋最为典型,朱元璋之前名叫朱重八(叔伯兄弟中行八),他的父亲朱五四,他的伯父朱五一,他的祖父朱初一。

文化成了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文化垄断的恶果就是绝大多数国民的文化素质偏低,直接造成了国民的“弱智”,这也是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主要原因。出了几个文学大师代表不了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物质上的垄断必然造成文化上的垄断,文化上的垄断也必然扼杀一个民族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李煜不是暴君,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子,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并不是以能不能吟诗作画为标准的。皇帝的正业是治国安民,而乱世中的帝王更应该具备较强的军事能力,否则只能任人宰割。不幸的是,李煜正是这样一个“不务正业”的帝王,他把尽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文学上,虽然成就极高,备受后人推崇。但他的“主要功课”的成绩却一塌糊涂,根本不及格。

当李煜在金陵中吟风弄月的时候,宋开宝四年(公元 971年)春,宋太祖赵匡胤派行营诸军都部署潘美(就是潘仁美)督军下广东,消灭了割据广东垂六十年的南汉政权,小皇帝刘鋹肉袒出降。同年十月,赵匡胤在汉阳(今湖北武汉)大造战舰,准备顺江东下。

李煜听着消息,惊出一身冷汗,李煜虽然是个书呆子,但并不笨,知道赵匡胤要干什么。这时也顾不得“文化建设”了,让七弟郑王李从善以朝贡的名义去汴梁探听消息。同时为了不让赵匡胤起杀心,自降国格,连大唐国号都不要了,改称“江南国主”,所有皇家制度一律自贬,中书门下二省为左右内史府,尚书省为司会府,御史台为司宪府,翰林院为文馆,枢密院为光政院,大理寺为详刑院。

李煜给赵匡胤当“干儿子”,朝中一些忠义之士看不下去了,南都留守林仁肇密劝李煜:“宋朝主力多在西线,淮南守兵不多。陛下可以付臣一支兵马,过江收复淮南,然后陛下选贤用能,积聚教训,我唐国力强大,赵匡胤必不敢南犯。如果事成,功归陛下,事败,陛下可以灭我三族,以向赵匡胤证明这事和陛下无关”林仁肇的建议非常冒险,但并非没有成功的可能,只要李煜少把功夫浪费在文学艺术上,以他的天资,守住江南是不成问题。可李煜生性不喜欢冒险,拒绝了林仁肇。

赵匡胤也知道林仁肇的大名,曹彬等人的能力不比林仁肇强多少,万一李煜用了林仁肇,岂不坏了大事。在除掉李煜之前必须先除掉林仁肇事,赵匡胤行了一招反间计,派画师到江南私窥了林仁肇,然后回来画成图像故意留在汴梁的李从善看到,李从善大惊:“这不是林仁肇么?”陪从人员故意说林仁肇已经密降了宋朝皇帝,李从善也是个白痴,不想细想就给李煜写了封信:“林仁肇已经变节,哥哥早下决断,不然就要误大事。”

李煜也是个白痴,加上朝中执掌兵权的神卫统军都指挥使皇甫继勋和洪州节度使朱令赟向来妒嫉林仁肇,乘机说林仁肇的坏话:“林仁肇性情奸险,为人悍勇,恐陛下难以控制,不如除掉。”,李煜便下毒害死了林仁肇。

赵匡胤沿用后周大臣王朴制定的《平边策》的统一战略,已经完成了一半,下一步就要拿李煜开刀了。虽然李煜待自己如父,但赵匡胤不是耶律德光,耶律德光鼠目寸光好打发,赵匡胤要的是统一,而不是李煜的谦卑。其实即使李煜敢对赵匡胤耍横的,也没有“硬件”上的方便。此时南唐只占有长江以南中下游地区和江西,北、西、南三面有宋朝大军虎视眈眈,东面有向宋称臣的吴越和泉州,四面受敌。虽然李煜在位时间和三国吴后主孙皓很相似,但孙皓至少还保有大半江南,李煜就这巴掌大的地方,加上赵匡胤的雄才大略和超强实力,换谁也没办法。

李煜当政十多年来,对外屈膝,对内享受,刚即位时对老百姓的那点“关爱”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朝中在职的多是些尸位素餐的“文学家”,国事已经不可逆转。内史舍人潘佑对此痛心疾首,上疏劝李煜用心国事,李煜当然不会听他的。潘佑连上七疏,李煜半点反应也没有,潘佑心灰意冷,请求归隐江湖。李煜也不想让他在身边惹事生非,便罢免了潘佑职务,不过还是留下潘佑,让他去修国史。潘佑痛国事日衰,再上上最后一道疏,大骂李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过去夏桀、殷纣、孙皓自取灭亡,为史所笑。现在陛下还不如他们,臣不愿和朝中那些畜牲共事,更不愿意侍奉陛下这个亡国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