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小康时代五代贤君李嗣源(第6/9页)

李从荣在权力高层中的人缘非常差,他不仅得罪了接替安重诲在朝中主事的范延光、赵延寿,而且他和同母弟弟李从厚、姐夫石敬瑭、干兄长李从珂等人的关系势同水火。李从荣的政治智慧确实差的惊人,他也不想想,即使以后当了皇帝,得罪了那些实权派,能有自己的好日子过吗?

这些被李从荣得罪的达官显贵自然不愿意李从荣得势,便经常在李嗣源面前煽点阴火。李嗣虽然疼爱儿子,但毕竟他现在还是皇帝,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接受被取代的命运,哪怕取代自己的人是亲生儿子。太仆卿何泽上书请立李从荣为皇太子(估计是李从荣唆使),李嗣源果然立刻沉下脸来,说“没问题,不过朕马上就回河东养老去。”

不过,毕竟李嗣源毕竟已经六十六岁了,年老体衰,经常闹个小病小灾,大家知道老皇帝撑不了多长时间了,而且李从荣的地位也没有真正的动摇过。这些人都知道一旦李从荣继位,立刻会拿他们开刀。所以都想离开洛阳这个事非之地,做个地方军阀,以保日后有本钱和李从荣对抗。

石敬瑭是个聪明人,与其在朝中等死,不如逃出去。便借着契丹南侵的机会,请求李嗣源让他去太原抵御契丹,李嗣源哪知道石敬瑭的心思,就封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河东是五代第一号军事重镇,五代中有三个出自河东,还不算十国中的北汉,所以石敬瑭是很有战略眼光的。李从珂也照葫芦画瓢,谋得了河中节度使的位子,逃了。范延光和赵延寿见二位皇亲得了好差使,羡慕不已,也都外调了出来。

李嗣源近来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一次咯血昏厥,宫人哭号不已。李从荣以为老爹已经做古,心中暗喜:“机会可来了。”大步趋出,准备兵马进宫强行继位。可没想到李嗣源昏死半天,又醒了过来。如果李从荣在宫中人缘好的话,肯定会有人迅速报告李从荣,还来得及改变计划。可宫中的那些人都讨厌李从荣,根本没人去找李从荣。李从荣率军攻打宫城,李嗣源一听儿子反了,气的浑身发抖,大呼造孽。这时也顾不得父子情谊了,父子再亲,能亲得过权力?要不朱友珪又何必手刃生父朱温?李嗣源让李从珂的儿子李重吉率卫士去剿灭李从荣。

李从荣正在做着白日皇帝梦时,突然内廷下诏说皇帝复苏,声讨反贼李从荣,吓的差得从马上掉下来,他身边的那帮狗党一听皇帝没死,谁还敢跟李从荣作乱,一轰而散。李从荣逃回府中,和老婆刘氏藏在床下,被官军揪了出来,乱刀砍死。

李嗣源经过这一场骨肉相残的悲剧,精神崩溃,号哭不止。李从荣死后,最年长的儿子要算三子宋王李从厚,李从珂虽然时年五十岁,但毕竟不是亲生的,不算数。李嗣源知道自己不行了,速命人把李从厚从汴州召回继位。李从厚得到诏书连夜赶回洛阳,这时,李嗣源已经死去三天了。李从厚在灵前继位,追谥李嗣源为明宗皇帝。李嗣源死于长兴四年(公元 933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享寿六十七岁。

五代五十三年间共走马灯似的换了八姓十三个皇帝,平均在位不足四年,这段并不算著名的乱世留给后人深刻的印象不多。最让人称道的只有两个时期:周世宗柴荣的统一大业和唐明宗李嗣源的守成时期。五代皇帝多残忍好杀,李嗣源杀人也不算少,动辄毁人家族。但这些多是上层建筑中的权力斗争的结果,对于广大社会底层的百姓来说,李嗣源还算是一个不错的皇帝。在封建社会里,老百姓无权选择最高统治者,所谓明君的标准也不可能脱离阶级性的范畴。老百姓的要求往往很低,只希望最高统治者能让老百姓的日子过的好一些,这个要求并不高,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李嗣源做的很出色,虽然他在军事外交上的成绩不是很突出,但做为一个乱世皇帝,他所能够做到的些,已经让老百姓很满意了。

宋王李从厚从来就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他能成为九五之尊,君临天下。李从厚是个很老实听话的孩子,和他的哥哥李从荣完全不同。象李从厚以及陈废帝陈伯宗这样的“懦弱无能”的皇帝,如果放在承平时代,大的成绩做不出来,但兢兢业业的守住家业还是可能的,唐高宗李治就是这样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当然,李治并非“无能”,只是他夹在中国历史上两个极著名的皇帝:他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老婆大周皇帝武则天中间,便显得李治有些“无能”。

在五代这个以军功夺天下的混乱时代,没有军队的支持是根本撑不了几天的,李从厚没有主持过军务,在军队中的威望更是一片空白,许多地方上的实力派都对李从厚颇为不屑。李嗣源活着的时候,这些人还不敢有什么想法,但李嗣源这时已经不在了,所以有些人便按耐不住性子,想要“有所做为”,趁着乱世大捞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