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砀山“无赖”乱世枭雄(第6/13页)

正在朱温准备考虑下一步的战略方针之时,从长安传来让人震惊的消息:唐朝发生政变,左军中尉刘季述废掉唐昭宗李晔,另立唐昭宗之子德王李裕(就是后来的唐哀帝李裕)。

刘季述拥立李裕为皇帝,派亲信来找朱温,说愿意把唐朝的天下朱温。朱温听从了手下将领李振的劝告,没有答应,朱温准备兴兵讨伐刘季述。可这时长安又传来消息,刘季述已经被杀,昭宗复位,并改元为天复元年(公元 901年)。虽然昭宗复位并没有多少朱温的功劳,但昭宗还是封朱温为梁王,以表彰他的 “反正之功”。昭宗其实是想拉拢朱温,给自己找一个更安全的靠山,朱温当然心领神会。

朱温知道昭宗对他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当年曹操如果不是听从荀彧“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主张,取得政治优势,能否战胜袁绍都很难说。朱温所处的形势和曹操非常相似,所以朱温也准备向曹操同志学习,打起“尊王攘夷”的大旗来。

现在朱温需要消灭黄河沿岸的军阀,以清除他实行“挟天子令诸侯”战略的障碍。朱温让张存敬攻河中节度使王珂(朱温干舅舅王重荣的儿子),拿下绛州(今山西新绛)、晋州(今山西临汾),把刀尖伸到了李克用的鼻子下面,大大了扭转了对李克用的不利局势。

张存敬围攻河中,王珂穷急无法,先后向盘踞在凤翔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和李克用求救,但都被拒绝了。王珂走投无路,只好投降。朱温赶到河中,先是假模假样的拜奠了干舅舅王重荣,然后和王珂抱头痛哭。王珂非常受感动,心想这个干老表真不错,跟着朱温去汴州享福,但最终还是难逃一死,被朱温杀掉了。

扫掉碍事的王珂,朱温的下一个目标自然就是河东的李克用,这厮太讨人嫌了。天复元年三月,朱温大举进攻李克用,氏叔琮为一路,出太行;晋州刺史侯言为一路,出阴地关(今山西汾西东北);洺州刺史张归厚为一路,出马岭关(今山西太谷东南);葛从周为一路,出土门(即大名鼎鼎的井径口)。四路汴军会同出飞狐(今河北涞源)的义武节度使王处直部和出新口(今河北磁县附近)的天雄军节度使罗宏信所属张文恭部,共六路大军,直捣李克用的老巢太原府。

河东的一些滑头将军哪见过这个阵式,知道朱温找的李克用,何苦把自己的小命搭下,纷纷向汴军投降。拜李克用的码头和拜朱温的码头有什么区别没有?不会有人觉得有什么区别,反正都是混口饭吃。河东方面连告失守,南部重镇潞州也被汴军夺了去。汴军连过芒车关、腰鼓岭、石会关(均在今山西武乡西北),越秦城(今山西太谷南),直扑到太原城下。

李克用知道朱温善者不来,在内部深挖战争潜力,男女老少全都上城防御。老天也不长眼,阴雨不断,李克用冒雨指挥,有时甚至连饭都来不及吃。当然要先保住太原了,否则脖子上那个吃饭的家伙没了,一切也就无从谈起。

汴军开始攻城,但太原可是唐朝起家的地方,城墙高大,加上河东军同仇敌忾,没有得手。李克用手下的两员大将李嗣源和李嗣昭率敢死士在雨夜中趁汴军不备,冲出城去杀了个汴军措手不及,汴军死伤不少。雁门都知兵马使李存进率另一路河东军在洞涡驿(今山西清徐东)大败汴军氏叔综部,给了汴军当头一个大棒。

朱温得知屡攻不下,而且后勤运输出了问题,军粮不济,加上军中疟疾肆传,军心不稳。朱温只好作罢,下令撤军,汴军回撤的时候又被士气大盛的河东军狠摆了一刀,狼狈回去。李克用和朱温交手二十多年,屡有胜败,但这次是李克用所遇到的最危险的一次,险些丧命。朱温虽然没有消灭李克用,但却将军事重镇泽州和潞州夺了回来,还算没亏本,朱温取得了这一回合的胜利。

朱温知道李克用是自己称霸天下最大的障碍,可朱温没想到半路却杀来一个李茂贞。李茂贞本叫宋文通,也出身底层,后来参加唐军,屡立战功,郑畋在龙尾坡大败尚让一战中,就有李茂贞的身影。李茂贞趁着军阀多在关东地区混战,悄无声息的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占领了陕西、甘肃交界大片地区,后封岐王。

李茂贞还有一点战略眼光,他也知道唐昭宗的政治价值,想把昭宗请过来,自己挟天子令诸侯。朱温知道后,那还能不着急?立刻出兵前去长安“救驾。

李茂贞仗着自己是“关西王”,觉得朱温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可一交手才知道后悔。李茂贞想起了“活雷锋”李克用,急请李克用来救。李克用上次没帮王珂,让朱温占了河中,有些后悔。这次不想错过机会,南下给朱温添乱。朱温把李茂贞晾在一边,去会会老朋友李克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