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节(第2/4页)

1929年春节,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26岁的浦江清都在清华的单身宿舍里写《殷墟甲骨之新发现》,初一中午完稿后,才进城和几个朋友看了场戏。15年后,浦已是西南联大教授,虽处战时,家眷在上海老家,他独自僻居昆明,但这个年过得有滋有味,热闹非凡,已经今非昔比了。1944年除夕,他在日记里写道:“上午佩弦(朱自清)请吃烤年糕。下午同人集合包饺子。晚饭即吃蒸饺,另菜二碟,佐以酒。又闻(一多)家送来鸡肉一碟,萝卜球一碗。此即年夜饭矣。同人兴致尚好。我自幸今年得在自由区过年,如仍僦居上海,则愁闷可知。晚饭后在闻家打牌。同人皆加入,或打四圈,或八圈、十二圈不等。”这场牌局一直持续到初一天亮。初一“早起甚迟”,吃煎饺子,中午仍是大家一起聚餐,有烧肘子、炒猪肝、冰糖白果等,晚饭后,浦又“入雀局”。初二午饭后,浦江清外出拜年,他在日记里写道:“至棕皮营陈梦家、游泽承及钱端升、金岳霖诸家,均有茶点。归时,余戏咏:‘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之句。”初三,天寒,上午浦江清与朱自清、游国恩等在闻一多家围炉谈诗,午后去他处唱昆曲。当夜仍在闻家“围炉谈”,“自宗教、科学至新旧诗、电影、话剧皆谈,互为辩论。”初四,浦与闻一多夫妇、朱自清散步到散村余冠英家,又去黑龙潭一游。当天记道:“夕阳照潭,竹树荫蔽,境甚清幽。庙中山茶尚盛。一株梅花姿态甚好,正盛开。”

张元济虽为新派人物,生活理念及实践常破旧立新地领导潮流,但家中有些习俗乃至陋俗却因循不去。他家的年夜饭必有两道菜。一为“金条”,即萝卜丝炒豆腐丝;一为“元宝”,即蛋饺。皆取发财之意。此外,张家每年除夕都要摆供祭祖,列队磕头。

据说1941年除夕,汪精卫在南京颐和路寓所前贴了这样一副春联:“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开为党为国为民之大业”。当晚,就有人在对联上加以修改:“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开伪党伪国伪民之大业。”

1947年8月,乔大壮只身到台湾,任台大中文系教授,次年独在异乡过年。乔嗜酒,加上孤独感,从除夕起就不吃菜而大喝金门高粱酒,灯前将家人的照片摊在桌子上。如此一连数日,始终处在醉眼矇眬的状态。

学者邓云乡晚年曾忆及抗战前北平置办年货的场景:“那时我家住在西城,一到腊月里,卖年货的,不单南到单牌楼,北到四牌楼,到处南货铺、点心铺、猪肉杠、鸡鸭店、羊肉床子、大小油盐店,拥满了人,而且马路牙子上,也都摆满了各种摊子,干果子铺门口,都吊着大电灯,那大笸箩堆的什锦南糖、京杂拌,都像小山一样。堂子胡同口上一家大鸡鸭店,大肥鸭子吹足了气,擦上油,精光肥胖,天天吊满了铺子。一般教书的、当职员的人家,拿出十块二十块‘忙年’,就能买不少东西了。买只五六斤重的大肥鸭子,一块大洋还要找钱呢。”

剃头洗澡,是北平过年中的一景。大年三十,京城的大小澡堂子破晓即营业,24小时连轴转,到初一凌晨仍灯火通明、浴客满堂。澡堂子的从业伙计多为河北定兴人,操着怯腔的喊声此起彼伏:“看座——里边请”,“这边来一位”,“垫板儿——”……

民国时期,每逢除夕,天津南市的“落子馆”都有民间会演。唱梨花大鼓的、唱京韵大鼓的、唱单弦、靠山调、莲花落的等等,齐聚这里。演员都穿红缎绣花裙子、短袄,头戴珠花。一直唱到半夜,然后由各自“相好”的陪着去天妃宫烧头香,图个一年的吉利。客人这时候来凑热闹,掏出的票子较平时翻倍。

徐铸成回忆:“抗战前一年,是我在上海过的第一个新年。除夕深夜,费彝民、王芸生两兄驾车来邀去观光上海的新年夜景。先去老城隍庙和永安公司的天韵楼兜了一圈后,到了南京路的红庙,只见成群的莺莺燕燕,都穿着一色的红绸裤袄或红旗袍,一个个虔诚跪拜,烧纸钱上香,还有些西装革履或袍褂俨然的青年或大腹便便的壮年们跟随着。听说,这些姑娘们,都是一等、二等班子里‘生意上’的。”

1927年秋,罗亦农在上海新闸路麦特赫斯特路口租了一个二楼二底带厢房的房子,房子和家具都不错,用郑超麟的话说:“简直像一个阔人的大公馆。”1928年元旦,罗亦农在这里办了数桌酒席,瞿秋白、王若飞、陈乔年、苏兆征、邓小平、郑超麟、夏之栩等二十来人到此过年。郑超麟后来回忆说:“大家吃得痛快,玩得痛快,特别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致我至今还记得不少参加的人。”很多人大概因为平时处于险境,神经绷得过紧,借着过年彻底放松一下,因而有郑超麟所谓“痛快”一说。席间不少人都喝醉了,郑超麟当时正和刘静贞谈恋爱,遂成为大家哄闹的对象。郑寻机从后门逃走后,却被王若飞醉醺醺地追到街上把他拉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