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齐国出了个孟尝君(第6/11页)
楚顷襄王刚继位,齐国的使者紧跟着就来楚国要求履行协议。楚顷襄王发扬民主作风要求群臣献计献策。
一个大臣道:“既然有协议,那就兑现呗。不然显得楚国没有诚信。但是给了之后,咱们还可以用武力夺回。这样就显得楚国又有诚信,又有能力。”
楚顷襄王心想:就我们现在的实力,哪能从齐国手里夺回土地!
另一个大臣道:“楚国之所以人口众多,是由于地大物博。如果把东部国土割让给齐国,楚国的粮源和兵源就会大大减少,所以我认为不能履行协议,而应该派兵坚守。”
楚顷襄王心想:“就我们现在的实力,哪能抵挡住齐国的进攻!”
又一个大臣道:“就我们现在的实力,哪能抵挡住齐国的进攻,我们还是得向秦国求救。虽然秦国扣押了先王,但如果齐国侵占了楚国的土地对秦国也不是好事。”
楚顷襄王道:“你们三个各说各的理,我到底该听哪个?”
这时楚顷襄王的老师慎子道:“他们三个说得都有理,又都没有理,他们的意见都可以采用,但又不能完全采用。让建议割地的那个大臣去办理土地交接事宜,然后让建议防守的那个大臣领兵去防守,再派建议求救兵的那个大臣去秦国求救兵。”
楚顷襄王点头称善。
楚国按计划行事。一开始孟尝君见楚国老老实实送来土地很是高兴,等派军队去接收的时候才发现那里防卫森严,根本不像要交出的样子。孟尝君很生气,正要发大军去夺取,又听说秦国已经发出救兵,只好咽下这口气。
原来楚国也有涮别人的时候。
楚怀王在秦国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秦昭王也拿他没有办法,又听说楚国已经另立太子,一肚子火没地方撒,于是派了一支秦军去问候楚国的边界,夺得楚国析地(今河南西峡)十六城。楚怀王对秦国已经失去利用的价值,就被软禁在秦国。
衣食无忧,没有自由的日子过了两年,楚怀王萌生了逃亡之心。秦国的看守也因楚怀王的丧失价值而日渐松懈。在这两年内,列国形势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北方一直默默不闻的赵国由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日渐强大,还与秦国、宋国结成战略同盟对抗着齐国、赵国、韩国的同盟。齐国的孟尝君出于对秦国的私人恩怨,率领齐韩魏三国同盟攻打秦国。秦国畏惧孟尝君的强大,被闷在函谷关之内做了缩头乌龟。
公元前297年,就在秦国把全部精力用于与孟尝君的较量时,楚怀王趁机摆脱看守,夺得马车从咸阳逃走,后来竟骗过看守溜出函谷关。赵国离秦国比较近,而且国家强大,楚怀王认为那里应该比较安全,就去了赵国。可是到了赵国才得知赵武灵王正在北方扩地,留守都城的赵惠文王还是个孩子,他不敢作主,只好请楚怀王高抬贵脚。楚怀王往遥远的故乡跑去,半路上却被秦国的追兵赶上,像逮小鸡一样押了回去。命途多舛的楚怀王在秦国又活了一年便死了。秦国不想再为难这个可怜的人,便把楚怀王的尸体送还楚国。楚国老百姓哀怜楚怀王的不幸,纷纷留下了伤心的眼泪。楚怀王用自己的生命向六国敲响了警世钟:宁可相信世上有鬼,也不要相信秦国的那张破嘴。
人的一生真是奇怪。有的人混帐半生,临死良心发现,有的人英名一辈,临死却晚节不保,楚怀王属于前者,太平天国的李秀成属于后者。
楚国不幸的人也不仅仅是楚怀王一个,比楚怀王还不幸的人是屈原。在楚怀王当政的最后几年,屈原已经被发配到南方蛮夷之地。屈原出身楚国官宦世家(屈,景,芈是楚国国姓),对楚怀王情深义重,虽然官服已离身,可心依然是楚国心,远在他乡仍念念不忘为国出力。但楚顷襄王丝毫没有振作之象,他奢侈腐朽、卑弱无能,在政治上依靠以令尹子兰和靳尚为首的腐朽官僚集团,致使楚国防备松懈,民心涣散。
楚国在遭受不幸之后并没有振作起来,相反却自己迈着大步向没落走去。
屈原在国都的政敌担心屈原重返政坛,紧锣密鼓地酝酿着阴谋。已经是令尹的子兰联合上官大夫恶意中伤屈原,楚顷襄王陷于认知失明,无法获得事情的真相,便将屈原再次发配到更南面的地方。屈原流连于沅、湘二水,看着楚国的大好山河,一边发牢骚,一边写诗,直到二十年后楚国发生了另外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
【5、攻秦】
垂沙之战,孟尝君虽然没有给齐国带来实质性的利益,却使得自己名声大噪,不但魏国韩国坚定了跟着齐国混的决心,连秦国也对孟尝君动了心思。秦国对孟尝君的看法是两方面的,一是畏惧,二是喜欢,畏惧起于孟尝君擅齐之强的权势,喜欢起于孟尝君在国际上有崇高的人望。秦国对付孟尝君的方法只有一个:派个猎头把他挖到秦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