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看哪,这个人(第7/8页)

腐败政治的孪生兄弟是请托之风,请托之风不除,楚国政治不会清明。吴起严禁请托之风,将各个衙门的后门、侧门全部封闭,只留南门供正常办公用,同时根据岗位需要增设服从法律,效忠国家的新人。

经过吴起的猛药,楚国不到一年时间就重新焕发了青春,楚悼王感觉底气足了,便要去中原与魏国争雄,而中原的局势如何呢?

搬家专业户赵国一如既往地根据发展需要不停地换着都城。公元前423年赵献候感觉晋阳太偏,见不到中原的花花世界,将首都从晋阳搬到了中牟。公元前386年,赵敬候又嫌中牟太小,够不着中原的肥肉,就将家从中牟搬到了邯郸。到了邯郸,赵国开始对中原小国卫国展开攻势,卫君抵挡不住,在紧急关头向魏国求救,魏国对赵国在中原的逼人态势非常不满,且魏国是中原的大哥,小弟向他求救哪有不救之理?魏国出兵救卫,齐国也赶来帮忙,赵国抵挡不住,节节败退。

公元前381年赵国在败退当中想起以前和魏国有过节的楚国,便召唤楚国一起来战魏、齐、卫,楚悼王正想检验一下吴起变法的威力,发大军欣欣然前去会斗中原霸主。于是两支用同样方法打造的军队在前线相遇了,魏军的士兵发现对手和自己的唯一差别是旗号不同。由于魏国的原教练现在楚国打工,所以这一仗楚国把魏国杀得大败。楚国占领了大片的中原土地,楚军的军马又一次喝上了黄河的水。也可能是乐极生悲,楚悼王回国没有几天便一命呜呼了。临死之前他看到在他治下楚国重新崛起在中国的南部,他一个人满意地走了,将吴起可怜巴巴地留在世上。

楚悼王一死,吴起悲痛异常,不仅是为楚悼王的死,也为自己的命运担忧。吴起之所以能在楚国呼风唤雨,全赖楚悼王的支持。法家是世界上最大公无私,最勇猛无畏的人,吴起凭借楚悼王的支持与整个楚国官僚机构战斗,将所有的炮火都集中在自己身上,然而却没有培养私人势力,因为法家弟子也是世界上最纯正的战士,他们拒绝在打倒私人势力的同时培养私人势力,他们的所作所为旨在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将所有成果毫无保留地献给国君。法家变法的成功与否悬于国君的支持,这是任何一个法家都明白的道理,到后来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意识到在实现变法之前,法家人士要对国君进行一次彻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获取国君的完全支持,不如此不但变法无法进行,改革家也会因此殒命。韩非在《孤愤》中反复地论述这个道理。

楚悼王对吴起的支持是他的大幸也是他的不幸,吴起靠着他的支持改革楚国弊政,打击老旧官僚,改组政府、训练军队、开拓土地,因而也位极人臣,尊贵无比。但在这春风得意的表面下涌动着危险的暗流,楚国的贵族势力不甘心从此退出历史的舞台,随时准备反扑。楚悼王活着的时候,他们不敢行事,而楚悼王一旦死亡,他们便从阴暗的角落中呼啸而出,将邪恶的复仇怒火倾泻在改革家身上。

平生给予他最大支持的老东家死了,吴起也是个年近甲子的老人,在这样的年纪他的上司,他的战友,他的伯乐去世了,吴起不免兔死狐伤,黯然神伤。对于失势贵族的反扑,吴起不能说没有思想准备,但没有想到来得这么快,吴起还没有来得及在楚悼王的葬礼上一表对故人的追忆之情,仇家的箭已经瞄准了他,在这个庄严的国君的葬礼上,贵族竟敢进行公开的谋杀,可见他们眼里根本没有王,根本没有国家。楚悼王和吴起当初对他们的打击一点不错。

当初挥动铁腕的君臣两人现在却一个是尸体,一个是失去靠山的老人,贵族们带着幸灾乐祸的罪恶感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最严肃的场合进行公开的谋杀。百十支箭向吴起飞去,吴起急忙躲避,与其说是躲避,不如说是寻觅,今日态势,吴起情知死是必然,万箭之下无处逃避,他只是在寻觅一个可以死去的地方,一个可以和自己的老东家死在一起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借助老东家的英灵为自己报仇雪恨。

贵族们的箭继续纷纷射来,吴起身上已经中了不少,但他仍然奔跑,终于到了楚悼王身边,他倒下来了、死了、冷了。平生梦想已经实现,死亡将是微不足道的事情,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死法,终有一死,彼德拉克说过:“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就该满足了”。贵族的箭依旧不停,带着满腔怒火,没有节制,漫无目的,连国君的尸体都不能幸免,而这正是吴起在临死前一刹那的用心设计。吴起死了,贵族的愤怒还没有结束,他们将吴起的尸体五马分肢,并在无边的泄愤中享受报复的快感,快感结束,他们的生命也就该结束。楚国的法律规定:“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该条文被新王严格执行,所有因杀吴起伤及王身的贵族都被灭门,虽然严格执法的表象之下很有可能是楚襄王的别有用心:他利用失势贵族消灭吴起,又利用法律消灭失势贵族。但无论如何,吴起死前的反击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