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看哪,这个人(第6/8页)

吴起和公主见面了。还没有说几句话,公主便开始作三八状破口大骂公叔混蛋,不正经之类不堪入耳的话。吴起非常看不起此类没有素质的行为,更别说讨她做老婆,便毅然决然的回绝了魏武侯的提亲,没有想到正好落入公叔的圈套。

从魏文候时期君臣想方设法挖掘人才到魏武侯时期君臣想方设法陷害人才说明魏国的内在精神在走下坡路,尽管魏国的表面力量仍然是不可阻挡的,但人才精神的缺失迟早会让魏国付出沉重的代价。

吴起被免去了西河令,由于担心被杀,吴起又一次走上了流浪的路,又要再一次寻找生命的渡口。对魏国而言,吴起的离去还仅仅是人才流失的开始。

【4、三起三落】

公元前401年,楚悼王即位的时候面临的是父亲楚声王留下的烂摊子。由于楚声王众所周知的无能,在他当政期间楚国江河日下,外不能与魏国争霸于中原,内不能压制国内权贵,导致楚国几代积累的成果付之东流。在楚声王当政的第六个年头,楚国的绿林好汉实在看不过他的无能,将他的首级取走。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楚悼王登基了,对于杀父之仇,楚悼王没有深究,因为他知道父亲的死纯属咎由自取,如果他不想走父亲的老路就必须让楚国活出个样子来,否则不但绿林好汉不会答应,连老百姓也不会答应。楚悼王迫切地想重振楚国的雄风,便派出父亲留下的腐败军队与魏文候在中原争雄,争雄的结果是被魏国揍得鼻青脸肿。魏国武卒焕发出来的可怕战斗力让楚悼王即震惊又羡慕,与其说楚悼王是在害怕魏国不如说是在羡慕魏国,他梦想着有一天楚国的士兵也能像魏国的武卒那样雄姿勃勃地出现在战场上,创造着胜利的神话,传播着楚国的威名。其心情就像我们今日看待美国,既气愤于其在国际上的强横态度,又羡慕于其先进的国家体制。

楚悼王也曾照猫画虎般学着魏国的样子改革楚国,可楚悼王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法家的思想,虽然有些起色,但始终距理想状态差甚远。因此楚悼王迫切地希望一位法家专家光临楚国,将楚国打造成魏国的样子。于是楚悼王派出猎头四处挖掘法家人才。

在这个时候,吴起受到魏国君臣的合伙陷害,惊惧之下离开了魏国。没多久就遇到了楚国的猎头,商谈之后,吴起决定到楚国发展。而此时吴起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知天命是儒家的说法,意为人到了这个年龄已经走过了命运的最高点,探明了自身的能力极限,应该采取明哲保身,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然而法家的忠实信徒吴起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天命。他的信条是生命不止,战斗不息,在他的心中仍然有个梦想,一个植根于所有法家弟子心中的梦想:有一天在法家思想的照耀下,一个至阳至刚的国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上,战之必胜、攻之必克,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在魏国,吴起的梦想只实现了一部分,没有登上相位使他失去了完全实现梦想的机会。到了楚国,那里的王将为他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吴起的到来让楚悼王心花怒放,君臣两人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有的时候人的命运真的是难以琢磨,如果吴起在魏国不被陷害,基本上就老死在西河,哪会有以后的荣耀和噩运?吴起先在宛地呆了一年,熟悉了楚国的政治情况之后便被任命为令尹(相当于相国)主抓楚国的改革大计。有楚悼王的全力支持,吴起在楚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

吴起先从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军队开始入手,就像在西河那样,吴起按照训练武卒的方法训练楚国的军队,终于楚国也有了像魏国那样的武卒,乐得楚悼王嘴都合不上,逢人便说:“我也有武卒了,我也有武卒了。”

有了军队的支持,吴起便可以有恃无恐地对付盘踞在楚国数百年久的官僚体系。楚国是一个负担沉重的巨大马车,历史上楚国的重要官员,如司马、令尹都出自王室家族和几个固定的姓氏,他们一旦为国家做出贡献就会被封为“君”。还会有一块土地作为褒奖,这些封地处于半独立状态并不受国家的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封地越来越多,以至于国家真正掌握的财力、物力十分有限。楚王无法调动全部国家力量与外部的敌人对抗,这是因为封君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并不愿意拿出自己的力量供楚王使用。因为如果获得胜利,战果将属于楚王;如果战争失败,受损失的是他们。国家不是一条心,吃败仗是难免的。

这些封君像灰尘一样堆积在国家的机器上,不但白白的消耗国家的财富,而且扰乱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吴起运用法律的扫帚将这些灰尘清理干净,三代以前的封君全部被吊销营业执照,土地归国家所有,国家派效忠于国君的官员直接进行管理,留给封君的出路是驾着他们的马车,唱着他们的歌儿去开发边疆,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