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疑云重重(第6/6页)

壁宿重重地一点头,沉声道:“我能等,穷我一生一世,我有的是耐心!”

杨浩展颜笑道:“那就成了,你现在切不可露面,先潜居在此,过几日风声平息,我才送你离开。”

他转首望向厅外一角天空,轻轻地道:“这世界改变了许多,但是有许多东西并没有改变,哪怕沧海桑田,人心、人性、欲望……,这些东西没有变,有些人的选择就不会变,只要他的选择不会变,他的行动就未必无迹可循。我答应你,一定会找一个最恰当的机会,让你手刃仇人!”

……

赵匡胤要起驾回京了。

他缓缓行于旧时居处,看着那未变的屋檐,曾经爬过的墙头,偷过枣儿的邻家枣树,依稀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一代帝君,也不禁柔肠百结。

往事仍是历历在目,可他已从一个孑然一身,提一条棍子走出家门闯荡天下的汉子,变成了九五至尊,中原人主。无数众臣环绕,身处人世之巅,心中却有无限寂寞的感觉。

在一条陋巷中站住,若有所思半晌,赵匡胤微笑起来:“朕记得,小时候曾经得到过一匹小石马,爱逾珍宝,常被玩伴所窃,所以就埋在这里,也不知它如今还在吗?”

当即就有禁军大汉上前抛挖,在他所指之地附近刨出好大一个坑来,果真找到一匹小小石马,赵匡胤接在手中,也不顾上面满是泥土,轻轻地抚摸着,脸上露出无限温馨的光辉。

他深深吸了口气,说道:“走吧,走吧……”

车辘辘,马萧萧,大队人马又一次去了他父母坟前,向二老辞行。

哭祭双亲之后,赵匡胤登上陵园角楼,四处观望,只见南有少室、太室诸山;东有青龙、石人诸峰,西临伊河、洛水,北靠滔滔黄河。

“多好的地方呀,就算关中凋敝,至少也该选择这里做我帝都,这里,我是不会放弃的!”

他忽地唤过一名禁军侍卫,取过他的劲弓,搭一枝箭,向西北方向奋力射出一剑,振声吩咐道:“此箭所停处,即朕之皇堂。朕千秋之后,当葬于此!”

他取出那匹小石马,令人埋在落箭处作为记号,立即有亲信大将接过石马,率百余名侍卫急驰而去,寻那落箭之下。

赵匡胤再望一眼这青山绿水,概然说道:“走吧,回京!”

此时,杨浩正在北行路上,带一千八百禁军,招摇北向,直趋上京。

昨日朝会,晋王赵光义忽然称病,未来上朝。这是寻常小事,初春时节,人反而易生病,朝中文武大臣们这些时日偶患小疾的并不少,谁也没有放在心上。

本来以为今日朝会无甚要事,正要例行结束的时候,忽然收到军情急报,雁门关外有北人打草谷,劫掠烧杀一番,祸害百姓无数,雁门守军闻讯赶去,双方一场大战,各有死伤。

百官闻之哗然,杨浩也大为惊诧,他正准备安排人在雁门关外制造摩擦,为自己赴契丹出使制造机会,可是叶大少的消息还没传递出去,不可能是他的人干的。如今北国情形,只怕宋国干扰,他们还会来招惹宋人么?

朝中文武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北人此时还敢生事,当予严惩,有老成持重者则认为我朝连番做战,征南伐北,此时宜休养生息,积蓄国力,此事说不定只是某个穷苦部落初春时节没有食物,举族都要饿死,迫于无奈这才行险劫掠,当和平解决。

杨浩抓住这个机会,请求出使契丹,用外交手段解决争端。赵匡胤正打算回京之后便派皇子去伐北汉国,这是一定要摘到手的一枚桃子,虽然预料契丹正闹内乱,不会派兵阻挠,若能藉此事派使者对契丹安抚一番,显然更加妥当,于是与杨浩一拍即合,当即应允。

朝会之后,赵匡胤秘召杨浩,面授机宜,两人叙谈良久,次日赵匡胤再次祭扫祖宗陵墓,回返汴梁,而杨浩则率队赶赴契丹。

出关在即,杨浩怀揣国书一封,这一封国书是赵匡胤亲笔写就,却非他来草拟的,国书中软硬兼施,要求契丹休管汉国之事,则契丹平乱,宋国亦予支持,内有豪语:“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则亲和如故;不然,惟有战耳!”

赵匡胤,真豪杰也。为了你,也为了我自己的兄弟,我就冒险对付对付那位晋王千岁吧。不过,此事并非眼下就可图谋的,我要出使契丹了,此一去,先接回那苦命的冬儿再说。

“冬儿,冬儿……”

杨浩默念着她的名字,想起两人相识以来种种,双眼渐渐湿润,轻抚怀中的那封国书,杨浩在心中暗道:“冬儿我妻,理当携回。若萧后玉成其事,则万事皆休。不然,我一定大闹上京,扰你个焦头烂额,不得娇妻,誓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