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大凌河的民主选举(第8/17页)

吴三桂疾驰城下,祖大寿亲自带着人马出迎,看到吴三桂满脸是血,不由得称赞道:果然是我的外甥啊,要得,要得,硬是要得。

吴三桂扑通一声跪在地下,这时候想起刚才的生死一线,心里战栗,忍不住放声嚎淘。

祖大寿赶紧拿手拍着吴三桂的后背:好了好了,孩子你别哭了,我马上写奏表,你不用发愁富贵的事情。

吴三桂问了句:真的?

祖大寿:当然是真的。

吴三桂这才不哭了。

这时候吴襄走过来,对祖大寿说:幸亏了我这个儿子啊,要不是他舍命相救,你妹妹就得守寡了。

瞎说,祖大寿道:难道我妹妹还不会改嫁吗?

一行人施施然回城,祖大寿马上打报告,给吴三桂请功。最先接到报告的,是关宁援兵太监高起潜,他看了报告,当场一拍桌子,曰:吴三桂真不愧是我的儿子啊!

吴三桂怎么又成了这个太监的儿子?

原来,吴襄这人,打仗是有名的长跑健将,但为人却是老道,堪称官场上最成熟的老油条,他知道儿子吴三桂要想混出个名堂来,单只是自己这一个爹,那万万不够用的。所以一旦见到有势力的人,就立即拉着吴三桂过去,让吴三桂管人家叫爹。

所以吴三桂的爹,也就比较多。

太监高起潜,只是吴三桂的爹之一。

但光靠爹不行,还得自己有出息。

吴三桂的名望与地位,可以说就是靠此次闯围救父打出来的,这一行动正印合了中国人心理期待,忠孝之名,得以远扬,勇而敢战,名动公卿,这时候吴三桂未来的前程,已经不再有什么悬念。

10.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

当吴三桂暂『露』头角的时候,皇太极正在宫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乱』转。

祖大寿,祖大寿,朕要得到祖大寿。皇太极说:诸位爱卿,你们有没有办法,帮朕把祖大寿给弄来?

美人计?苦肉计?瞒天过海?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一计的琢磨过来,好象都不太管用。

大家正在发愁,这时候有外调人员回来报告:报告,已经调查清楚了,祖大寿的老家,就在永平三十里村,他的亲戚朋友都住在那里。

好好好,皇太极急忙下令:出动一支别动队,把祖大寿的亲戚朋友给朕逮来,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

没多久,敌后武工队回来了:报告首长,祖大寿的两个儿子被我们逮来了。

好,皇太极大喜:快请,快请,来人呐,笔墨侍候。

祖大寿的两个小儿子被带进皇宫,皇太极和蔼的与小朋友交谈:小朋友,几岁了?小朋友回答:六岁了。皇太极乐了:哦,六岁了,会说话了吗?

让祖大寿的儿子给父亲写封信,皇太极自己也写,这个皇太极特别爱写信,他不仅给祖大寿写信,还时不时,给大明流寇李自成写上几封信,也不管有没有回音,但是他知道,这些信件都会影响到对方的思维,让事情向有利于他自己的方向转化。

这时候祖大寿正和副将何可刚,忙着修筑大凌河军事防线。以宁远、锦州和大凌河三点为一线,构筑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壁垒,让清兵无法对大明天下形成威胁。

对这件事情,皇太极持明确反对态度。

为了表明自己坚决不肯妥协的态度,皇太极亲自统领八旗及蒙古联军,总计八万人马,浩浩『荡』『荡』开到大凌河,扎营四十五座,周围绵延五十里,环城挖掘壕沟四道,其中一道宽深各丈余,一道宽五尺,深七尺五寸。此外还在壕沟边修筑丈余高墙,把大凌河围困得水泄不通。

这场战争,可把工程兵累惨了。

皇太极说:咱们不硬来,硬来太野蛮,不文明,容易伤害到我们士兵,生命是宝贵的,大家要珍爱生命,加强基本建设投资,总之,就是要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然后他又坐下来给祖大寿写信:祖大寿,回来吧,放弃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立场,回到人民的怀抱中来吧,祖国人民期待着你……

不停的收到皇太极的怪信,让祖大寿心里那个郁闷啊,有一种想要大哭一场的强烈冲动。

此时的大凌河,城中军民三万人,百姓和军队一半对一半,一万五千的商人,一万五千的明军。皇太极在城南山冈上修筑了高楼,每天坐在上面往城里看,一边看一边嘟囔:明善『射』精兵,尽在此城。

大明的精锐战士,真的差不多都在这里了,如果拿下祖大寿,那大明王朝,是不是应该完蛋了呢?

皇太极对此充满了幻想。

这时候有侦察员跑来报告:报告首长,明军的援兵来了。

来的是啥人呀?皇太极剔着牙问。

来的是长跑健将吴襄,还有张春等人,带了四万多人马。侦察员报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