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篡立北辽(第3/6页)

保静军节度使、都统制种师道是宋神宗时的名将种谔的侄子,陕西军名将,他言辞激烈地指出:“我们与北辽,犹如世代友好的邻居一般,现在我们趁北辽有大金压境之危,前去攻击,就像是强盗进了邻居家里,我们不但坐视不救,反而却要一起去瓜分,实非仁义之举!”

但是童贯、蔡京反复挑唆徽宗伐辽。

宇文虚中也说:“辽国虽为女真所败,但北辽尚存,不能以几人之言而制造事端,以误朝廷!”

更多的人站出来反对攻打北辽。

朝散郎宋昭一针见血地指出:“辽不可灭,金不可邻!他日金国必然违背盟约,成为大宋的祸患!”并要求诛杀王黼、童贯、赵良嗣等主战人士。

北辽使臣则跪在地上,向宋徽宗哭诉:“今大宋图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邦,他日必有大祸!请陛下再三斟酌,再作计议不迟!”

宇文虚中说:“邻人失火,不相救助,自然便会殃及自身!救灾恤邻为古今大义,才是我大宋应当做的啊!”

宋昭说:“哪有邻人失火,坐视不救,反而却要火上加薪,真是岂有此理!”

宇文虚中说:“我与辽国,犹如唇齿,陛下难道不知唇亡而齿寒吗?”

宋徽宗却听信蔡京、童贯、王黼、赵良嗣等人之言,命太师童贯为陕西、河北、河东路宣抚使,统领大军,驻于雄州。童贯分东西两路大军,以种师道为主将,由王禀、杨惟忠、种师中、王平、赵明、王志为副将,率领东路军,屯兵白沟;以忠州防御使辛兴宗为主将,由杨可世、王渊、焦安节、刘光国、光世、冀景、曲奇、王育、吴子厚为副将,率领西路军,屯兵范村。

童贯以为,北辽面临灭亡,只要宋兵一到,南京就会投降。于是派人张榜招谕南京百姓归附,并派张宪进入南京劝降,可是事与愿违,此时北辽初建,君臣同心,哀兵必胜,耶律淳将张宪斩首示众,派耶律大石、萧曷鲁为西南面都统,率领一千五百人,在涿州新城驻防;派回离保率奚兵在范村防守。

耶律淳派王介儒去宋营,面见童贯说:“如果休战还可以做好邻居,否则便刀兵相见,要和便和,要战便战,大暑之中不要徒自苦了众军士!”童贯派杨可世率领轻骑出兵,与耶律大石所率的辽军大战,辽军国破家残,人人只求殉国,忘死血战;宋军则消极怠战,斗志全无,遭到了迎头痛击。辛兴宗所率的西路军也被回离保打得大败而逃。

这时,耶律淳却身患重病一病不起,北辽处境尴尬,外有北宋、金两面夹击,内部又矛盾重重,大臣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宋军大败的消息没有给病入膏肓的耶律淳带来多大的起色。而此时,天祚帝听说耶律淳居然在南京自立为皇帝,建立了自己的小朝廷,勃然大怒,集合五万精兵,传檄天德军、云内、朔、武、应、蔚等州,约定在八月进攻南京,命各州做好接应的准备。同时,西夏国王李乾顺接到传檄后,立即派三万西夏兵跨过草原前来支援。

耶律淳惊慌失措,召南、北面臣僚商议对策。李处温、萧斡提出了“迎秦拒湘”之策,就是迎立天祚帝的儿子秦王耶律定入京为帝,而拒湘阴王耶律延禧入南京。

南面行营都部署耶律宁不同意,据理力争:“天祚皇帝若能以诸蕃之兵,大举夺取南京,则是天数未尽,岂能拒之。再说,天祚帝与秦王耶律定是父子,若拒皆拒,哪有迎子而拒父之理?”

李处温大怒,厉声喝问:“耶律宁口出狂言,妖言惑众,来人呀,将这狂徒拉出去斩首!”

耶律淳手摁枕头,强撑病体,长叹一声说:“耶律宁乃忠臣也,如果天祚帝来到南京,我只有以死而已,有何面目与他相见?”

耶律淳自知病势严重,难以支撑,下密诏封李处温为蕃汉马步军都元帅,向他交待了自己的遗嘱:立天祚帝的儿子秦王耶律定为自己的接班人,其妻萧菩贤为皇太后,主持军事。

事实证明,李处温这种人是不能委以重任的,因为他见北辽岌岌可危,便暗自为自己谋后路。

原来,李处温见涿州留守郭药师率所部八千人,献出涿、易二州,投归大宋国后,被宋徽宗封为恩州观察使。故此也有意降宋。

且说赵良嗣听说北辽是李处温在执掌朝政,不禁喜形于色,赵良嗣入见童贯说:“我可兵不血刃,便可夺回南京!”童贯一听,急问有何良策。赵良嗣说:“良嗣旧时在大辽,与李处温结为莫逆之交,曾经在一起谈论天祚帝失德之事,并于北极庙拈香为盟,相约一同南奔大宋,共图灭契丹大业。今北极庙中之约必不虚设。若良嗣书到,李处温必以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