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内战:法萨罗与塔普苏斯(第6/12页)

因之,他立刻下令从亚洲派兵增援,同时表现出极度的自持。他的军营从没有像在亚历山大时这般欢乐过的;那美丽而又聪明的克娄巴特拉固然尽展妩媚——尤其是对她的鉴赏者恺撒——而恺撒也明示其胜果中最令他珍惜的便是美丽的女人。这乃是即将来临的灾难之欢乐的前奏。罗马占领军,由阿基拉斯率领——日后证明,系受埃及王及其监护人的秘密指令——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亚历山大。当公民看到军队攻击恺撒,立即参与共同行动。

恺撒在亚历山大

恺撒临危不乱,迅速召集其分散的兵员,抓住埃及王及诸大臣,占据宫廷及隔邻的剧场。紧接剧场前方主港中的舰队已无时间挽救,他下令烧毁,用小船占领灯塔所在地法罗斯[2]小岛。如此,至少一个有限的防卫范围是保住了,同时也保持住供应品与增援部队的通路。同时,传令至小亚细亚司令及最近的属国叙利亚人、纳巴泰人、克里特人与罗德人,急速派兵及船只至埃及。

而同时,叛乱现由公主阿尔西诺伊及其心腹宦官该尼墨得斯率领,扫遍全国,尤以首都为甚。首都街道上天天在战斗,恺撒想争取更大一点的活动范围,想攻至城后的新鲜水源玛瑞湖,以便从那里获取水源并搜掠粮食,却不得逞。而亚历山大人亦无法完全断绝被围者的水源,因为他们把恺撒占领区的尼罗河输水道倒入盐水破坏后,恺撒部下却在海边挖井而出乎意料地取得可饮之水。

由于无法由陆地取胜恺撒,包围者乃焚毁他的舰队,切断他海路供应的途径。灯塔岛与陆地以堤防相连,此岛与堤防把港口分为两边,港口两边又以堤防上的两个开口相通。恺撒制御东边港口及灯塔岛,堤防与西边港口则被民众占领;由于亚历山大舰队被毁,恺撒的船只乃可自由进出。亚历山大人图用火攻船从西边港口进入东边港口,不成,乃用他们的军火库中的剩余部分配备了一个小船队,企图阻挠由小亚细亚抵达的一个军团之运输船队,但恺撒的罗德人海员战术精良,敌人计不得逞。

然而,不久公民取下灯塔岛,从这里非常接近泊栖大型船只的东边港岩石狭口。因此,恺撒的船队被迫留在东边港口之外的海面上,他跟海洋的联系变得非常单薄。恺撒的舰队在锚地被优势的敌人海军连连攻击,既不能避入港口——因为灯塔已失,使内港落在敌人制御之下——也不能撤,因为锚地若失则将切断恺撒与海的通路。由罗德水手的精良技术,勇武的军团战士虽然总是战胜,但亚历山大人则一再增援,顽攻不息。被围者完全处于守势,任围攻者选择攻击时刻,而只要战败一次,恺撒就可能被封在港中,甚至可能全军覆没。

灯塔岛的收复势在必行。恺撒乃发动双重攻势,一从港口,由小船攻击,一从海面,由战船,因而重取该岛及堤防的前半部。当攻克堤防的第二个洞口时,恺撒下令停止,在此筑起横墙,与城市阻隔。但在挖沟者周围产生猛烈冲突战时,罗马部队放下了灯塔岛近处的堤防驰援,这时,一支埃及部队突然来袭,登上该段堤防,从后面攻击聚集在横墙附近的罗马士兵与水手,将之在狂乱中群驱入海。罗马船只救起若干,但大部分——包括约士兵四百,水手更多——则遭溺毙。将军本人也不得不入船中避难,但该船复因荷载过重而沉,恺撒乃游泳至另一艘。损失惨重,但灯塔岛终于收复,堤防至第一洞口处亦掌握于恺撒手中。

小亚细亚援军抵达

援军终于抵达。抵达的是米特拉达悌六世一系的能将,帕加马的米特拉达悌(他自称是前者的私生子),率领一支混合部队——黎巴嫩王子的伊提利亚人,詹布利库斯的贝都因人,安提帕特领导下的犹太人,以及西里西亚与叙利亚的社团所提供的部队。米特拉达悌抵达当日,即幸运地占领了佩卢西翁,由此处,他循公路驱军孟斐斯,意在于尼罗河尚未成多歧分岔的三角洲之部位渡河。在这段行军过程中,他的部队不断受到栖居于这一带的犹太人的资助。

埃及人在小王托勒密的率领下(恺撒释放他,为图熄灭叛乱之火,但归徒然),派遣一支部队,意图在尼罗河彼岸阻挡米特拉达悌。在孟斐斯过去,两军在所谓的犹太营相遇。但受过罗马式战术训练的米特拉达悌却终在孟斐斯渡河。而恺撒,在得到援军抵达的消息后,用船将部分部队运至亚历山大西边的玛瑞湖之端,绕湖沿尼罗河逆向而上,跟沿尼罗河顺向而下的米特拉达悌会师。

尼罗河的战斗

会师未遭阻碍。恺撒于是追击撤退的埃及王入三角洲,虽然埃及前锋前有深运河,仍在初战之下即将之摧毁,立捣埃及军营。军营在尼罗河与沼泽之间的高地上,与尼罗河仅隔一小径,而沼泽则难以涉过。恺撒下令同时从前方与侧方——沿尼罗河小径——攻击,第三支部队则攀上营后高地不为人见处。结果全胜。军营被克,未倒于刀下的埃及人,在企图逃向尼罗河中的舰队时遭溺。在负载过众而沉没的船只之一中,那年轻的埃及王也葬身于他祖国的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