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染第二十三(第2/5页)

迪亚是西班牙的一座小镇,整个小镇以镇上的一座古老的教堂为中心,教堂旁边就是英国诗人罗伯特·格雷夫斯的墓地。如果没有格雷夫斯,迪亚或许就和马略卡岛上其他给百万富翁们度假的小镇没什么区别,格雷夫斯朋友的一句话改变了这一切,她告诉他:“如果你站在这儿,就会感觉这是天堂。”于是1932年格雷夫斯携情人首次来到了迪亚,十几年后在此定居,迪亚就从一个富人度假的田园小镇变成了外国文人进行艺术交流的中心。

在一个美丽的秋天的日子,戈达德·罗伯特正坐在他家屋后的一棵树下读英国作家H.G.威尔斯的科幻小说《星际大战:火星人入侵地球》。他后来回忆说:“当我仰望东方的天空时,我突然想,如果我们能够做个飞行器飞向火星,那该有多好!我幻想着有这么个小玩意儿可以从地上腾空而起,飞向蓝天。从那时起,我像变了个人,定下了人生的奋斗目标。”

曾在1927年给爱因斯坦画像的巴伐利亚画家约瑟夫·萨尔,于1938年逃出纳粹监狱来到普林斯顿。他在这里问过一位老人这样一个问题:对爱因斯坦科学著作内容毫无所知的人为什么如此仰慕爱因斯坦呢?老人回答说:“当我想到爱因斯坦教授的时候,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仿佛我已经不是孤孤单单一个人了。”

从30年代到40年代,伊夫林·沃写作两种稿子:“为钱而写”的是报刊文章,“为智识阶级而写”的是小说。他自嘲说:“你必须把一半精力花在为报纸写稿上头,编辑要这些稿子因为有人买你的书,人们买你的书因为他们在报纸上读到你的文章。”

“二战”前的英法国民都没有意识到战争的来临。爱德华·达拉第跟张伯伦一起参加了慕尼黑谈判,当他回到巴黎时,看到大批迎接他的人群,以为是谴责他的。当得知人们都是来欢迎他时,达拉第对狂热欢呼他的人群嘀咕道:“一群傻瓜!”

采访过欧洲主要国家首脑的麦考密克夫人曾就罗斯福与希特勒、墨索里尼等治国者的外貌作了比较。她发现后者为执掌政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紧张和焦虑在他们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艰难时世令他们面容憔悴,过早衰老;他们全神贯注于自己造成的令其精疲力竭、焦头烂额的时局,他们独处时显得疲惫而困惑。而罗斯福完全不同:总统职务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之少令人惊异,他在愉快而自信的神情背后保持着一份超然的宁静和安详。

“二战”期间,英国受德国空袭。有一次,丘吉尔曾视察了伦敦港船坞的一个出事现场,人们哭喊道:“好心的老温尼,我们想,你是会来看我们的。我们能够经受得住,给他们狠狠地回击。”丘吉尔失声痛哭。有一位老年妇女说:“你看,他真关心我们,他哭了。”

史怀哲说过:“除非人类能够将爱心延伸到所有的生物上,否则人类将永远无法找到和平。”他孤独而长久地坚持,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也为他的丛林医院赢得了外界广泛的关注支持。当戴高乐的“自由法国”与维希政府军队在兰巴伦附近激战时,双方都很默契,不伤及史怀哲的医院。

“二战”期间,伍德鲁夫为了把可口可乐推销到军队中,到处演讲。他有一次这样说:“可口可乐是军需用品,这是大家都应该承认的事实。我们把可口可乐送到战士手中,是对在海外浴血奋战的子弟兵的诚挚关怀,是为战争的胜利贡献一份力量。我们所做的不是商业行为,而是在为战士们争取福利。”当他走下讲台时,一位60多岁的老妇人迎上去拥抱他,热泪盈眶地说:“你的构想太伟大了,你对前方战士的一片爱心会受到上帝支持的!”

1945年9月,蒙巴顿在新加坡接受了东南亚50万日军的投降,当板垣征四郎、木村兵太郎等日军将领要与蒙巴顿握手时,蒙巴顿连理都没理。蒙巴顿确实对日本人没有好感,他后来说过:“我一生中从来没见过如此令人厌恶、恶心和野蛮的脸!”

福克纳曾一直有一种恐惧,恐惧有一天不仅创作的狂喜会消失,连创作的欲望以及值得一写的内容都会消失。这种恐惧只有当他的目光被老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引导到自己的故乡上才戛然而止。他说:“我发现这块邮票大的故土值得一写,一辈子活得多长也写不完。”

一天晚上,尼赫鲁在其陈设简陋的新德里寓所内举行招待会,蒙巴顿和妻子应邀光临,印度全国为之惊愕不已。在出席宴会的各界来宾的惊奇目光注视下,这位英国人友好地挽着主人的手臂,在晚宴上踱来踱去,与诸位宾客随便交谈,亲切握手。蒙巴顿的行动产生了巨大反响。尼赫鲁对此感叹道:“感谢上帝,我们终于有位深明世故、有血有肉的副王,而不是身着军服、缺乏人之常情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