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货第二十一(第3/4页)

数学家哈代的朋友,经济学家凯恩斯也是数学大师,他有一次数落哈代说:假如哈代每天花半小时像关注板球赛事那样研究股票市场行情,他早就轻而易举发财了。

米罗从美国回巴黎后,举办了作品展览会,但他的作品卖出很少。一个画商买了米罗一批作品,其妻却懊悔痛哭:“谁会来买这玩意儿,我们要破产了。”她没有想到,几年之后米罗的作品价格扶摇直上,若干倍数地增长。

1953年秋天,27岁的海夫纳向亲友借了8000美元,花500美元买下梦露半裸照的版权,创办了《花花公子》,这本创刊号卖出了5万多册,这真是个奇迹。他使他的女友享受奢华生活:按摩浴缸、游泳池、豪华房车和私人飞机。他的女友说:“难以置信!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可以过这种生活!”

随着名声的增大,毕加索的收入也越来越多。他在一张白纸上画上几条线,加上他那引人注目的签名,就能变成钱。他可能是世界上收入最高的“计件工”,他积蓄了100多万美元。他曾快乐地跟一位朋友说:“我富到可以随便扔掉1000美元。”

阿西莫夫挣钱的一个手段是演讲。他的演讲费在60年代就高达2万美元,这是惊人的数字。有一次,他发现他演讲拿到的钱只是冯·诺依曼的1/14,很是恼怒:难道他的讲演比我好14倍吗?从此以后他就拒绝廉价的讲演了。他演讲的特点是从不重复。他蔑视那些带着一份讲稿就走遍全国或者全世界的人,他说:“老天保佑那些坐在那儿听第二遍的听众。”

卓别林对钱非常感兴趣。可他不是一个吝啬鬼,除了为个人生活的舒适肯花点钱外,他也不挥霍无度。最后,他的财产达几百万美元。他坚持认为他的后半生一直为金钱所驱使。“我投资电影界是为了赚钱,艺术也就从电影界产生了,”他说,“如果人们对那种说法感到失望,我毫无办法,它是事实。”

1960年11月,不到45岁的麦克纳马拉成为仅次于福特二世的公司总裁。5周后,新当选的肯尼迪总统邀请麦克纳马拉出任国防部长,他说自己当时连核弹头和旅行车有什么区别都不知道。他对肯尼迪抗议说:“这太荒谬了,我根本不合格。”肯尼迪的回答是:“这世界上也没有训练总统的学校。”为这份年薪2.5万美元的工作,麦克纳马拉放弃了在福特公司价值300万美元的股票和期权。

对于经济危机和人性的贪婪,萨缪尔森有很深切的关注。他告诫说:“投资需要耐心——就像看着油画变干或者看着小草生长一样。如果你渴望以激动人心的方式发财,就应该拿出800美元去拉斯维加斯赌一把。”萨缪尔森还说:“关于全球金融危机我们知道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我们所知甚少。”

斯特拉文斯基不仅像一个生意人一样拼命地工作,而且也像一个生意人一样要价。这是人们对这位作曲家的经常性的批评。他的朋友佳吉列夫曾感叹:“我们的伊戈尔总是钱、钱、钱。”

出版商汤姆·麦奇勒是20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有人说他是“英国最重要的出版人;最有创意、最富冒险精神,也最有新闻价值……”他自己认为:“从事出版业,运气很重要。”他为《第二十二条军规》预付的钱仅有区区250英镑,而在最初的三个月它就卖了5万本,他一直很得意:“这可是个好价钱!”

斯特拉文斯基承认,他从未“把贫穷看做是有吸引力的事情”,他的愿望就是要从让莫扎特和巴尔扎克死于贫困的社会“挣每一块我的艺术能够使我榨出的铜板”。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收取佣金的,而且费用可观。他说:“有技艺就是去创作人们要想创作的东西,然后把它出售出去。”但是他的作品并没有影响他的艺术独立性。

1976年,沃尔顿开设的125家零售店当年的销售总额为3.43亿美元。他信心十足地公开许诺,5年之内,他将使销售额达到现在的3倍。“如果你愿意,现在可以把它写到墙上。”他对一位作家说,“到1981年1月31日,我们会达到10亿美元的营业额。”

彼得·林奇是个投资奇才。1944年出生于美国,1977年接管富达麦哲伦基金,13年资产从1800万美元增至140亿美元,年复式增长29%。他说过:“不作研究就投资,和玩扑克牌不看牌面一样盲目。”

1978年,年已35岁的佩雷尔曼非常渴望干一番事业。他向老父亲提出要求:“爸爸,您老辛苦了一辈子,也该享几年清福了,公司的事就交给我好了。”但他父亲是个工作狂,听了儿子的话后勃然大怒:“你这混小子翅膀长硬了,就想夺我的权了。告诉你,你就死了这个心吧!我任何时候也不打算退休!”佩雷尔曼只好另辟天地,独立发展,成为兼并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