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文学美术(第5/7页)

名迹虽见珍重,然优于艺者,俗仍以为执技事上之流而贱之。太宗尝与侍臣学士泛舟春苑。池中有异鸟,随波容与。太宗击赏数四。诏坐者为咏,召阎立本令写焉。阁外传呼,云画师阎立本。时已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伏池侧,手挥丹粉,瞻望座宾,不胜愧赧。退诫其子曰:“吾少好读书,幸免面墙。缘情染翰,颇及侪流。惟以丹青见知,躬厮役之务,辱莫大焉。汝宜深诫,勿习此末伎。”柳公权为夏州掌书记,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历穆、敬、文三朝,侍书中禁。其兄公绰在太原,致书宰相李宗闵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皆《旧书·本传》。是其事也。成见可谓难变矣。

然以艺侔利者,不独书画之家也,即工于文辞者,亦何莫不不然。当时鬻文之事,已略见第十八章第一节。《新书·韩愈传》:刘叉闻愈接天下士,步归之。后以争语不能下宾客,因持愈金数斤去。曰:“此谀墓中人所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旧书·李邕传》: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巨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韩愈戆直,未必肯苟取,尚致讥评,李邕更不足论矣。然亦有卓然不惑者。《旧书·萧俛传》:穆宗诏撰王士贞神道碑。对曰:“臣器褊隘,此不能强。王承宗先朝阻命,事无可观,如臣秉笔,不能溢美。或撰进之后,例行贶遗,臣若公然阻绝,则违陛下抚纳之宜,免受之,则非微臣平生之志。臣不愿为之秉笔。”帝嘉而免之。此可谓不轻以言假人者矣。《新书·郭行馀传》:河阳乌重胤表掌书记。重胤葬其先,使志冢,辞不为。重胤怒,即解去。此亦可谓能砥砺廉隅,宜其能与李训相善也。

音乐,隋、唐时亦称极盛,此盖承前世域外之交通,乃能致之。自晋世洛京倾覆,中国旧乐仅存于南方,而北方多杂羌、胡之伎,已见《两晋南北朝史》第二十二章第六节。隋文帝平陈改乐,见本编第二章第一节。唐武德九年(626年),命祖孝孙修定雅乐。贞观二年(628年)奏之。孝孙卒后,协律郎张文收更加厘改,命曰大唐雅乐。然好尚不存焉。其盛行于时者,则来自异域之乐也。《隋书·音乐志》云: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又杂有疏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倭国等伎。至大业中,炀帝定《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以为九部。其中本出中国者,惟清乐而已。诸乐缘起,皆见《两晋南北朝史》第二十三章第六节。唐初仍隋之旧。及平高昌,收其乐,初有十部。《新书·礼乐志》言:唐东夷乐有高丽、百济,北狄有鲜卑、吐谷浑、部落稽,南蛮有扶南、天竺、南诏、骠国,贞元十六年(800年),南诏因韦皋进奉圣乐舞。十八年(802年),骠国献其乐。西戎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凡十四国,而八国之伎,列于十部焉。案自匈奴败亡,鲜卑复入中国,所谓北狄者,与西域关系实深。《旧书·音乐志》谓“南蛮、北狄,国俗皆随发际断其发。今舞者咸用绳围首,反约发杪,内于绳下”。古北狄无断发之俗,而西胡有之,今云断发,非狄之化于胡,则胡之来入狄者耳。西域南海,久有往还,即南诏,亦因伊洛瓦底江一道,而深渐其化,观汉时之哀牢可知。参看《秦汉史》第九章第四、第六两节。而扼伊洛瓦底江之冲者,则骠国也。然则当时外来之音乐,实当以西域为大宗。《新书·礼乐志》云:自周、陈已上,雅郑淆杂而无别,隋文帝始分雅俗。玄宗又分俗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太常阅坐部不可教者隶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则俗乐又判盛衰,清乐自隋已式微,至此益沦缺矣。《旧书·音乐志》:清乐者,南朝旧乐也。永嘉之乱,五都沦覆,遗声旧制,散落江左。宋梁之间,南朝文物,号为最盛,人谣国俗,亦世有新声。后魏孝文、宣武,用师淮、汉。收其所获南音,谓之清商乐。隋平陈,因置清商署,总谓之清乐。遭梁、陈亡乱,所存盖鲜。隋室已来,日益沦缺。武太后之时,犹有六十三曲,今其辞存者,惟有三十二曲,又七曲有声无辞。日本田边尚雄,极称唐代音乐。曾在北京大学讲演。谓中国古乐皆独奏,至后汉合奏之乐始渐兴,盖缘与西来之乐相会。至唐而臻极盛。今唐乐尚存于日本,特规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