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西北诸国(第6/6页)

唐世威棱,可云远憺,然其无以善其后,亦与汉同。燕、云十六州,竟归沦陷者,不必论矣,即关内亦几成戎薮。鄜延自高万兴至允权,实已形同割据。高允权死于周广顺三年(953年)。子绍基,匿丧欲自立。朝命六宅使张仁谦往巡检。时折从阮为静难节度使,方讨野鸡族,命其分兵屯延州。又命供奉官张怀贞将禁兵两指挥屯鄜延。绍基乃受代去。自高万兴降梁至此,汴、洛实未能真有鄜延也。府州虽国小而忠,然其为党项所擅,亦与夏州无异也。折从阮既归汉,汉祖升府州为永安军,析振武之胜州并缘河五镇隶焉,以从阮为节度使。乾祐二年(949年),从阮举族入朝。以其子德扆为团练使。显德元年(954年),复以为节度使。入宋后,折氏仍据府州者甚久。河、陇既亡,控扼惟资灵武。康福、张希崇、冯晖,相继经营,不为不力,灵州之地,唐末为列校韩逊所据,唐因授以节钺。《五代史》本传言其时邠宁、鄜延、凤翔,皆与梁争战,独逊与夏州李思谏,臣属于梁。盖其地处悬远,不独不畏汴、洛,并不畏关内也。刘知俊归凤翔,李茂贞尝使攻之而不克。贞明四年(918年),逊卒,子洙袭。天成四年(929年)卒。朝以其弟澄为留后。列校李宾作乱,部内不安,乃使上表请帅。朝命康福往代之。福蔚州人,善诸戎语,明宗盖亦非轻使。福居灵武三岁而归,代以张希崇。时戍兵饷道,常苦钞掠。希崇乃开屯田,教士耕种,抚养士卒,招辑夷落。回鹘、瓜、沙,皆遣使入贡。居四岁而代。晋高祖入立,复用之,盖诚相须孔殷也。天福四年(939年),希崇卒,代以冯晖。自唐明宗以后,市马、籴粟,招来部族,给赐军士,岁用度支钱六千万。自关已西,转输供给,民不堪役,流亡甚众。氐羌剽掠道路,商旅行必以兵。晖至则推恩信,部族怀惠,止息侵夺。然后广屯田以省转饷,治仓库、亭馆千余区,多出俸钱,民不加赋。诸部族争以羊马为市,期年有马五千匹。开运初,移镇邠州。王令温继之,不能善治。三年(946年),复以晖为之。初党项拓拔彦超,最为大族,晖为起第,留之城中。王令温至,释之。及是,彦超邀晖于路。晖击败之。遂至灵州。广顺三年(953年),晖卒,子继业继之。颇骄恣。时出兵劫略羌、胡,羌、胡不附。又抚士卒少恩。虑变,求代。开宝三年(970年),乃移镇去。李宾,《新史·康福传》及《通鉴》均作李从宾,此据《旧史·韩逊传》。终为拓拔氏之资。李思恭以唐乾宁二年(895年)卒。弟思谏袭。开平二年(908年)卒,子彝昌袭。四年(910年),为衙将高宗益所杀。将吏共诛宗益,立其族仁福。仁福,欧《史》云:不知其于思谏亲疏。《通鉴考异》云:其诸子之名,皆连彝字,则于彝昌必父行也。晋周德威合邠、凤之师攻之,仁福固守逾月,梁救至,德威遁去。长兴四年(933年),仁福卒。自仁福时,边将多言其北通契丹,恐为边患,乃以其子彝超为延州,而以延帅安从进为夏州留后。诏邠州药彦稠援送。彝超不受代。攻之。党项四面薄其粮道。关辅之人,运斗粟束藁,动计数千。复为蕃部所杀掠,死者甚众。乃命班师。彝超亦上表谢罪,复

以为节度使。清泰二年(935年)卒,弟彝兴袭。宋乾德五年(967年)卒,子光睿袭。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卒,子继筠袭。四年(979年)

卒,弟继捧袭。以诸父兄弟,多相怼怨,七年(982年)来朝,献其地。

其弟继迁叛去,是为西夏之祖。拓拔思恭,欧《史·李仁福传》作思敬。《通鉴》中和元年(881年)《考异》曰:欧意谓薛《史》避国讳耳。按《旧唐书》《实录》皆作思恭。《实录》:天复二年九月,武定军节度使李思敬以城降王建。思敬,本姓拓拔,鄜夏节度使思恭、保大节度使思孝之弟也。思孝致仕,以思敬为保大留后,遂升节度,又徙武定军。《新唐书·党项传》曰:思恭为定难节度使。卒,弟思谏代为节度。思孝为保大节度,以老,荐弟思敬为保大留后,俄为节度。然则思恭、思敬,乃是两人。思敬后附李茂贞,或赐国姓,故更姓李。合为一人,误也。《旧史·世袭列传》云:彝兴,本名彝殷,以犯庙讳,故改之。张鉴春《西夏纪事本末·得姓始末篇》案语云:《册府元龟》三百八十九:长兴四年(933年),隰州刺史刘遂凝言于帝曰:臣闻李仁福有二子:彝超乃次子也,长子彝殷为夏州留后。彝超征诏赴阙,则诸蕃归心矣。据此,则又当以彝超继彝殷,未知孰是。末大必折,尾大不掉,信夫!有深虑者所以戒黩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