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大变局时代(第4/4页)
但他并没有“不战”和“不守”。
至于“不和”,那是皇上不允许他“和”,他就没权力“和”,而皇上需要“和”的时候,他能做的只是“背锅”而已。
也正是因为这六个“不”,让叶名琛成了一个很难下笔的人。
你说他迂腐吧,在“亚罗号事件”的处理上,他做得有理、有利、有节;但你说他有见识吧,被俘后却幻想自己能和英国女王当面对质。
你说他避战吧,他发动乡勇,积极备战,主动迎敌;你说他善战吧,却事事先要占卜,还误信错得离谱的情报。
你说他狠辣吧,对内杀人如麻,对外却一筹莫展;你说他怕死吧,城破之日,巡抚和将军都降了,只有他正襟危坐,不降不走,最终在异乡绝食而死……
令人一言难尽的叶名琛,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晚清一批还算有能力的大臣的缩影。
如果没有洋人,叶名琛可能是晚清的一代名臣(他以清廉闻名,在内政和理财方面也很有天赋,同时又心狠手辣),但把他放到更大的舞台上,身处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时代,他的见识却远远不够,他的能力也捉襟见肘,以至要靠占卜寻求力量,凭气节留住底线。
别说叶名琛,会做官如曾国藩,也在“天津教案”中栽了跟头;能力强如李鸿章,最后还是背了个“卖国贼”的恶名,呕血而亡。
曾有人作一联挽叶名琛:公道在人心,虽然十载深思,难禁流涕;灵魂归海外,想见一腔孤愤,化作洪涛。
“孤愤”估计是有的,但“公道”又如何说起呢?
面对大变局时代,比起“一腔孤愤”,更重要的还是“睁眼看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