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与狼共舞的日子(第5/6页)

当时帝国的官场上常有流言蜚语,某某人得到职位,那是张居正向高拱推荐的结果。还有某某人为什么丢了官职,是因为高拱不满意,而张居正再三求情,可是高拱就是不听。无风不起浪,有传言的地方就有人心向背。

这些传言真真假假,那些受到提拔的人觉得张居正才是他们的恩人;而遭到撤职或者降级的人,也对张居正心存感激。也就是说,好人都让张居正当了,恶人都让高拱当了。

张居正和高拱的分歧也正是在这时候出现的。高拱听到了张居正接受跑官人贿赂的言论。高拱虽然没有就这些传言做出针对性的措施,但在态度上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此以后,高拱不再就官员任免问题找张居正商量了。

张居正是一个精算得失然后才肯出手的人,在他与高拱之间,他做过一个衡量。想轻易取代他的生死之交兼领导高拱,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张居正非常清楚,高拱的把柄实在是少之又少,想要扳倒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高拱是个才干超群的官员,在任期间政绩斐然。准确地说,明朝中期的改革实际上是从隆庆三年(1569年)高拱复出任内阁首辅,张居正任重要阁员时开始的。换句话说,隆庆时期实际上是大改革的始创期,也为万历时期的改革奠定了基础。由张居正总揽大权的万历十年改革,基本上是高拱所推行的改革方案的合理延续和发展。无论帝国官员们是否喜欢高拱,都不得不承认高拱的执政能力。还有就是高拱非一般人可比的意志力,金钱美女这些糖衣炮弹都无法将其打倒。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拱和隆庆皇帝的私人感情,皇帝对他的信任完全是无条件的。

事实证明,君臣之间建立起来的私人感情,既成就了高拱,同样也害了高拱。但是在高拱发迹之初,这种勾连关系是高拱的一笔雄厚的政治资本。在隆庆皇帝眼里,高拱是个集人品、学识、能力、功勋于一身的文官楷模,是帝国百年不遇的大才。这是隆庆皇帝在公开场合说的话。以一国之君的身份如此公开褒扬一个官员,可以说,这是帝国建立以来绝无仅有的。由此可见,在隆庆皇帝的心目中,高拱作为一个帝国官员是无可挑剔的。

在皇帝心目中的高拱,与在百官心目中的高拱是截然不同的。高拱同时期的史学家王世贞在其所著的《高拱传》中如此评价道:“高公持正,而暗于事几”;“性刚而机浅”。也就是说高拱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刚性过头、柔性不足的个性让人不容易接近。

在与阁臣同僚相处的过程中,高拱锋芒毕露的傲慢常常会让人陷入难堪的境地。尽管他并无半点儿恶意,但这种性格还是会让人感觉到不快。这是一名成熟的政治家不应该具备的性格缺陷,也可以说是大忌。

高拱这一禀性的延伸,便是其没有城府、不谙权术的表现。这样的人在激烈的权力角逐中很容易就会落入圈套,遭人暗算。与性直坦率的高拱相比,张居正可谓工于心计,老谋深算。

高拱是隆庆皇帝心目中首辅的最佳人选,而张居正则是他心目中最佳的副手人选。隆庆皇帝希望张居正能够做好高拱的助手,本本分分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可张居正偏偏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要去实现。

高拱和张居正都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在张居正看来,高拱走得未免太远了。高拱要开海运,那闭关锁国的国策还要吗?一旦国门洞开,那帝国的权力系统就乱了套。张居正持强烈的反对意见,但是他又不能公开反对。在张居正看来,高拱所采取的战略属于软弱政策,如果任其推行下去,必是养虎为患。而张居正本人却是真正的强硬派,他主张在帝国的权力系统内实行铁血政策来实现政治的稳定。两人在其他方面也有分歧,比如高拱的施政纲领是把除弊放在第一位的,而除弊的方略,就是推行改革。推行改革的结果就是常常忽略“祖制”。这也是张居正所不能认同的。

基于以上因素,张居正下决心要整垮高拱,并且取而代之。唯有如此,他才能让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帝国的版图上得到实现。

帝国权力舞台的中心只能容留一个人独舞,那些听上去很美的音符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和谐。曾经一起畅谈人生理想,工作上互帮互助的朋友也将一拍两散。

先说高拱。他曾经希望能和张居正一起执掌大明王朝的权力中枢。但是,此一时彼一时。高拱已经明显感觉到,张居正并不是自己的最佳拍档,因为他们的步调始终不一致。高拱考虑来考虑去,觉得还是应该多拉一个帮手在身边,或许这样可以掣肘张居正。高拱拟了道奏疏,要求再提拔些年轻干部,充实到内阁领导岗位上。当然,这道奏疏是高拱和张居正商量过后联名上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