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帝国的荷尔蒙时代(第5/9页)

正德九年(1514年),杨廷和的父亲去世,请求回乡丁忧(守孝)。让人感到不解的是,崇尚自由的明武宗竟然舍不得放人。杨廷和是朱厚照的老师,两人之间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既有一份情感上的尊重,也有一份来自君臣之间的碰撞。作为皇帝的老师,通常会在年幼皇帝的生命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即精神导师和事业上的助手。所以在杨廷和离开后的很长时间里,每当朱厚照遇到工作上的难题,他都会叹息一声:“如果杨先生在身边就好了。”

杨廷和回乡守孝三年,朱厚照也因此失去了最后一道精神枷锁,更加肆无忌惮。随着年龄的增长,小男人终究会变成大男人,而每个男人都会在青春年少时怀揣着一个纵横四海的梦想。在与豹房里的野兽戏耍了一段时间后,正德皇帝有了更为远大的理想。手握天下权柄,又怎能满足于京师弹丸之地?为了寻求更大的刺激,正德皇帝开始玩起了御驾亲征的游戏。这种想法起源于他所宠幸的“义子”江彬。打过几天仗的江彬经常在正德皇帝面前吹牛:“想当年,我在战场上是如何地威风八面。”

在江彬英雄事迹的感召之下,皇帝对领兵打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实现自己“圣斗士”的光荣梦想,他下诏将辽东、宣府、大同和延绥四镇的边兵都调集到京城,然后由江彬统一指挥操练,号称“外四家军”。同时,朱厚照又将各镇领兵的武官收为义子,赐以国姓“朱”。似乎觉得还不够过瘾,他又把内宫的宦官也组织起来,教他们练习骑马射箭,编成一个大营,称为“中军”,并亲自担任指挥。有了军队,好战的皇帝更加心痒难耐。

朱厚照一直梦想着能够像他的先人那样在广阔的草原上与南犯的蒙古兵来一场刺刀见红的战斗,开创一番不世之业,让那些小瞧了自己的官员们心悦诚服。更何况江彬还告诉他,那里牛羊成群,美女有着异域的风情,这就更加激发了他的兴致。

正德十二年(1517年),明武宗在宣府(今天的河北宣化地区)营建了“镇国府”,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凡往来公文一律以威武大将军钧帖行之。为了过足将军瘾,正德皇帝还为自己另外取了一个名字——朱寿。然后他又以皇帝的身份加封朱寿为“镇国公”,令兵部存档,户部发饷。国事朝政在明武宗看来俨然就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游戏,他在游戏过程中得到了满足与快乐。善于揣摩帝王心思的江彬领着正德皇帝出了紫禁城,一路向北,出边关,巡塞北。

这场冒险之旅对于一向以雄武自居的朱厚照来说,颇有吸引力。可是对于整个大明帝国来说,皇帝的所作所为往往牵动着权力系统的每一根神经。正德皇帝此行只带了江彬、钱宁以及心腹太监等百余名随从。为了这次边塞之行,朱厚照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对于文官们上疏劝谏的奏疏一概留中不予答复。

朱厚照带着他的“百人旅行团”换上便装,躲开官员的视线,悄悄地上路了。消息封锁得很严密,皇帝离开京城半日,那些文官们才大梦初醒。内阁大学士梁储、蒋冕、毛纪随即驾车追赶,一口气追到沙河才追上皇帝。这些文官进前轮番劝解,可他们的皇帝丝毫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直奔居庸关而去。

一意孤行的皇帝差一点儿就冲关成功,可偏偏就撞上了巡关御史张钦。张钦根本不买皇帝的面子,仗剑守关死活不肯放行。张钦在此之前已经两次上疏劝说正德皇帝莫要出关游幸,可是上疏被留中不发。现在还敢立于居庸关前挡住皇帝前进的步伐,看来他也是抱着赴死的决心。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三位内阁大学士也快马加鞭地赶到跟前。在三人的轮番劝说之下,正德皇帝只好怏怏而归。

没有消停多长时间,朱厚照抓住张钦外出巡查的机会,再度闯关。没有了仗剑而立的张钦,明武宗和他的一帮拥趸轻松地越过了关卡。

虽然避开了张钦,可朱厚照还是心有忌惮。一路上,他总是左顾右盼,频频向身旁的人发问:“御史安在?”由此可见,那个在居庸关前仗剑而立的张钦让明武宗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后来,正德皇帝并没有回头再去找张钦的麻烦。在这次君臣对决中,张钦以一种决绝的姿态对抗皇命并取得胜利,看起来似乎不合常理,可仔细分析却并不难理解。

朱厚照巡边是顶着文官的一片反对之声,带着一帮死党偷偷摸摸溜出紫禁城的。身为皇帝理屈在先,因为他实在无法给天下臣民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按照帝国制度规定,皇帝出行必须昭告天下,同时要安排代行权力的亲王和重臣留守京师,处理朝政以安民心。正德皇帝从一开始就陷自己于被动状态,完全违背了游戏的规则。而那个站在边关线上的张钦就像一个执法严谨的裁判,面对犯规的皇帝亮出了红牌。如此一来,不遵守游戏规则的皇帝,纵有皇权护体也难以通行。制定游戏规则的皇帝都不遵守规则,这就难怪张钦敢于仗剑挡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