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家天下的“关门游戏”(第5/7页)

研究中国官家定律,有一个问题,我们始终无从回避,那就是权究竟从何而来?中国历代专制王朝的最高权力,从理论上说是掌握在皇帝一个人的手中。如果一个人想从皇帝手中分得一部分权力,只有两种途径:正当与非正当。所谓正当,也就是在正式权力所画的圈圈里争取来的权力。对于古人来说,那就是十年寒窗苦读,才有可能一朝得见天子面,由皇帝亲自为你封官授权;所谓不正当的,也就是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取的权力值。那些能够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取第一层权力值的人,往往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他们通常会利用和皇帝接近的机会,不择手段地去干扰和左右皇帝,千方百计把皇帝的权力“窃取”到自己手中。

其实皇帝又有几个是傻子呢?尤其那些志向远大的创业之君精明得跟猴似的,要想从他们的手中窃取权力那是难上加难,搞不好会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也赔上。长于窃取权力的人群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藩王,藩王也就是皇帝的宗亲;另一类是母亲、后妃家的亲戚,也就是外戚。当然还有一类是宦官,在这里我主要说说前两大类,也就是皇帝身边的亲人们。

为了求得内心的安稳,让权力永世成为自己家院子里那棵歪脖子枣树上挂着的果实。宗室诸王本应该是“家天下”最有力的拥护者,是帝国面前最可信赖的一道屏障。但屏障弄不好就成了阻碍,成了自家门前最大的威胁。

宗室诸王对君权的威胁是摆到桌面上显而易见的,官家固定下来的顺序继承法说到底就是为了约束这帮人而定的。因为他们是离君主宝座最近的人,近得只有一步之遥,近得似乎唾手可得。但问题是有时候近也不一定是好事,一步之遥弄不好就成了咫尺天涯,阴阳两隔。

于是乎,那些宗室诸王或是诱使皇帝违反固定顺序继承法,力争立自己为储君;或是到处散布流言蜚语,阴谋陷害太子;必要时干脆直接发动政变,搞掉皇帝和太子。就连历史上的皇帝楷模唐太宗李世民不也是靠这种铁血手腕走上权力巅峰的吗?他们信奉的做人原则就是,是我的,我要拿;不是我的,我就要抢。

宗室诸王是王室中除了皇帝、太子之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王位继承的后备力量。除了那些存在时间很短的王朝,其他时间较为长久的王朝都有过皇帝后继无人,由宗室诸王接受皇权的先例。作为“家天下”的股东们,当其他权力集团的势力威胁到王权时,他们通常会站出来捍卫“家天下”的利益。但是当外敌退去,作为集团内部的股东们又会大肆扩张其个人权力,恨不得能够将皇权一口吞下。一个祖宗打下来的江山,凭什么你就是一把手,我就得永远臣服于你?

皇帝坐在高高的龙椅上,他能感受到来自皇兄王弟们内心的躁动与不安。为了熄灭他们内心的那团欲望之火,历代王朝的君主们都要有一些防范之策。最常用的就是削夺他们手中的权力,即使你有夺权的想法,也让你没有办法。但是诸王毕竟是皇权集团的股东,是皇帝的亲人,是皇族的血脉。他们与皇帝的关系,或是父子,或是兄弟,或是叔侄。荣华富贵,不与自己的亲人分享,难道会拱手让给别人不成?况且皇帝一个人统治天下,难免有照顾不到的地方,难免有个闪失,这时不靠自己的亲人又能靠谁呢?亲不亲,总算是自家人嘛。

在封建官家制度以前,周天子的权力分配采取的是一种皮毛分离的模式。也就是将天下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那些地方诸侯,这叫做“建国”;然后再由诸侯们把自己境内的土地和人民进行二次转手分封给卿、大夫,叫做“立家”。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卿、大夫只知有诸侯,而不知有周天子的局面。西周时期大封诸侯,随着诸侯王势力不断扩张,中央王权也形同虚设。周文王和周武王所分封的诸侯基本上都是同宗同姓的,然后把他们支得远远的,挑拨他们之间互相对抗和杀伐,最后连周天子都无法制止天下大乱的局面。

权力与亲情血缘的结合,看上去是完美的利益共同体,但在现实中却并非如此。既然周天子授予诸侯“建国”的权力,而诸侯又授予卿、大夫“立家”的权力。这种皮毛分离的模式,在分封地的老百姓眼中看来,就包含着“国”与“家”的二元对抗在里面。他们通常按照血缘和地缘把自己的宗亲称为“家”。对于个体来说,他们只知维护“家”的利益,而往往会忽视“国”的利益。这种由二元对抗造成的离心力,成为官家权力系统中最为致命的弱点。它将直接导致地方诸侯与中央王权走向分庭抗礼,最后只落得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的结局。春秋战国之所以会乱成一锅粥,其导火索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