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把莫扎特雅利安化(第13/13页)

几乎可以确定,《安魂曲》是第三帝国期间莫扎特最后一部因意识形态原因而被改写的大型作品。在战争的最后几年,由于整个国家生存艰难,工作重点落到保卫德国文化遗产上。《战时音乐》(Musik im Kriege)编辑、与泰奥·施腾格尔(Theo Stengel)合著《音乐界犹太人辞典》(Lexikon der Juden in der Musik)的赫伯特·盖里克自告奋勇地保护这份遗产。他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主持收缴和强行收回有价值的手稿,让它们回到德国。这包括之前为犹太人所藏或者在占领区图书馆收藏的许多莫扎特的手稿。他也监视着事情的动向,以确保德国音乐不再被沾上新的犹太污点。1944年春,盖里克过问了一个由来已久的音乐学争议,即莫扎特《摇篮曲》“睡吧,我的小王子,睡吧”(Wiegenlied“Schlafe mein Prinzschen, schlaf ein”)的作者到底是谁。在19世纪末,马克斯·弗里兰德发表了一篇文章,其证据显示,此曲作者是伯恩哈特·弗里斯(Bernhard Flies),一个在柏林的业余音乐人,而不是莫扎特。[237]1937年,莫扎特专家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在全本克歇尔目录第三版中支持了弗里兰德的判断。但是,盖里克在查阅1873年版的《音乐对话辞典》(Musikalisches Konversations Lexikon)后发现弗里斯有犹太血统。他怀疑这是犹太人的共谋,要把一部广受欢迎的莫扎特作品划归他们所有,便对此曲的创作者身份被犹太人攫取的过程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我们只能认为,这首歌的一个抄本落入了犹太人手中,而那个犹太人——一位渴望名利的业余音乐人,就以自己的名字把这首歌印了几份。直到现在,雅利安权威对弗里兰德观点的质疑并没有取得好的效果,令人意外,这是因为犹太“学者”以令人生疑和无来由的热情嘲讽着有利于莫扎特的论证。例如,犹太人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那个著名的莫扎特作品克歇尔目录的编者,在1937年不容置辩地把这首摇篮曲归为“伪作”。现在,又一次到了推翻犹太人阴谋、为莫扎特正名的时候了。鉴于这首歌已经成为这位音乐家最受欢迎的旋律,人民显然已经表达了他们对莫扎特的支持。[238]

在戈培尔宣布“全面战争”之前,《战时音乐》的最后几期里,盖里克继续着和犹太元素渗透德国杰作一事做着激烈斗争。这一次,他的目标是小提琴协奏曲里的常规曲目;此外,小提琴家始终不愿意抛弃使用已久的华彩段,而这些华彩大多由犹太人创作。最近刚发现的一份1944年的电台录音里,小提琴家瓦尔特·巴律里(Walter Barylli)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在克莱门斯·克劳斯指挥下演奏了莫扎特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K.218),独奏者在首、末乐章用的是约瑟夫·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的华彩,这说明盖里克的担心并非多余。盖里克认为,这种行为“可耻地丧失了国家的荣誉和尊严”,他请当代作曲家为勃拉姆斯和莫扎特的协奏曲创作高品质的替代华彩,让演奏者不必再用约阿希姆或卡尔·弗莱什(Carl Flesch)的。[239]但到了这个阶段,已经没什么人对盖里克的任务感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