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最后的宫殿(第3/11页)

第一座皇后陵——孝东陵

清朝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皇后陵,其实是康熙帝嫡母孝惠章皇后的孝东陵。孝东陵是顺治帝的后妃墓地,位于孝陵东侧,内葬顺治皇帝的29位嫔御。

清东陵孝陵神道石像生

墓主人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顺治帝生母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蒙古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她的入宫,其实是孝庄一手促成的,而顺治帝并不喜欢她。后来,由于董鄂妃的进宫,孝惠章皇后的地位更是岌岌可危,虽然有婆婆孝庄太后的极力维护,但还是被丈夫冷落了。顺治帝死去时,她年仅21岁,成了年轻的寡妇。可是,漂亮的她却从此时来运转,康熙帝一直很尊重她,尊其为嫡母,每次皇帝出巡,都会带上这位太后,以此为其消遣。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初六日,皇太后崩,终年77岁。

孝东陵里面还葬有顺治帝的其他妃嫔:7位妃子、4位福晋、17位格格。这些女子,大都很年轻就去世了。有汉女恪妃、以身殉主的贞妃、宫中待年的悼妃等。这些可怜的女子,一生默默无闻地侍奉皇帝,一般没有生育。空有美丽的容颜而没人欣赏,当皇帝死去时,那些深感前途无望的妃嫔便也只能孤独终老。

孝东陵坐北朝南,其主要建筑从南到北依次为:陵前马槽沟正中建三孔拱桥1座,西侧石平桥2座,一座为9孔,一座为3孔。东西朝房各5间,东西值班房各3间。隆恩门1座、东西燎炉各1座,东西配殿各5间,隆恩殿1座,面阔5间。陵寝门3座,石五供1座、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方城前神道两侧各有两行纵向宝顶,各14座,两侧共28座。神厨库位于三孔拱桥东侧。南墙外有井亭一座。孝东陵神道与孝陵神道相接。上述建筑的规制、功用均与孝陵的相同。

从建筑的规模和数量上看,孝东陵比皇帝陵大为缩小,不建大碑楼、石像生、龙凤门、神道碑亭、五孔拱桥、二柱门、哑巴院。三孔拱桥仅为一座,方城、明楼、宝顶的体量明显收小。孝东陵的规制为清朝后世皇后陵奠定了基础,成为后世效仿的蓝本。

由于孝东陵是第一座皇后陵,无前例可鉴,所以在规制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是孝东陵未设下马牌。二是方城两侧未建面阔墙,因此也就没有宝城后院。三是妃嫔也随葬在内,形成了皇后陵兼妃园寝的格局。四是大殿月台上未设铜鹿、铜鹤。这些不足,在后来营建其他皇后陵时,都得到了完善。

孝东陵有三个特点:一是宝顶不是横向排列,而是纵向排列,带有关外妃园寝遗风。二是孝东陵后院全部铺墁澄浆砖。三是孝东陵院落极为宽敞,即使皇帝陵也不能与它相比。

孝东陵建成后,初称“新陵”,这是针对孝陵而言的。因为它比孝陵建得晚,是新建的,面貌一新。这“新陵”并不是由朝廷正式命名的,是临时的,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四月初七日,孝惠章皇后入葬地宫,改称为“孝惠章皇后陵”,这个名称也不是正式名称,只使用了不足一年的时间。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二月二十一日,礼部专为孝惠章皇后的陵寝命名一事,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本章,说:“古来帝、后有不合葬而自为陵者,俱就方位定名。今孝惠章皇后陵即在孝陵之东,不必另立陵名。臣等恭拟‘孝东陵’字样,仰候钦定。”康熙皇帝表示同意,挥笔朱批“是”。从此,孝惠章皇后的陵寝正式称为“孝东陵”。

礼部给皇后陵命名的方法,具体地讲是这样的:凡皇后陵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东旁或西旁(因为清陵都是坐北朝南),皇后陵是皇帝陵的附属陵寝,所以没有必要另立陵名,只根据皇帝陵的名称而命名。皇后陵的第一个字用皇帝陵的第一个字,皇后陵的第二个字用皇后陵与皇帝陵的相对方位字,位于皇帝东旁,则用东字,位于西旁,则用西字。用这种方法给皇后陵命名,从字面上就可以知道陵内葬的是哪位皇帝的皇后,这座皇后陵位于皇帝陵的哪一旁。以后,清朝所建的皇后陵均按此命名,成为定制。

孝东陵的产生,为以后皇后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做出了范本。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建制皇后陵时会增减相关建筑,那要看实际需要。总之,要与时俱进。在清一代,共产生了7座各有特色的皇后陵:皇太极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顺治帝孝惠章皇后的孝东陵、雍正帝孝圣宪皇后的泰东陵、嘉庆帝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道光帝孝静成皇后的慕东陵、慈安太后的普祥峪定东陵、慈禧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