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御膳的奥秘(第2/7页)

此外,菜房备办皇贵妃、贵妃每日用乳牛各4头,得乳8斤;妃日用乳牛3头,得乳6斤;嫔为乳牛2头,得乳4斤,以上各位每日用茶叶5包。贵人以下没有乳牛,随本宫主位赏用。

这些帝后妃们每日所用巨大,是普通人很难想象的。而这也是他们享用的其中一部分,各种时鲜及进贡(食用)尚不包括在内。足见举国供张的清宫内廷消费之巨。但是,我们可以推测,这些后妃们每日养尊处优,活动量极小,能吃多少东西呢?所以,她们往往将剩余之物精装打包,赏人了事。或上一级主位赏给下一级主位,或赏宫外王府、公主府,或赏太监、宫女,有时,也赏用外戚。而在禁城内值宿的军机及章京们有时也可得到赏食。

《国朝宫史》卷之十七所载的清朝后宫日用经费详单

火锅的诱惑

清宫饮食,不言而喻,少数民族的特点十分浓厚,表现在:

喜食野味。野菜类:各种山菜、菌;狍、鹿、野猪、野鸡、鹌鹑;野果:如榛子、松子。乾隆曾有“野意酒膳”。这部分野味,完全靠各地进贡,其中,还是东北进贡得多些。

喜食杂粮:米、麦、豆、高粱、玉米、糜子做成各种美食。这也和满洲人在关外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到处都是五谷杂粮,使他们养成了食杂粮的习惯。

喜食奶茶:清宫食奶量很大,皇帝及后妃每日有定额:皇帝日用50头牛交乳共100斤,皇后每日25头取乳50斤,其余递减。制成奶制品有奶皮子、奶卷、奶饼、奶酥油、奶饽饽。无论是会面、宴请,还是出征之前,满洲人都喜欢喝一碗奶茶,暖身,保健,还壮胆。

喜食火锅。满洲人对火锅的钟爱,源于其先世女真人,而女真人喜食火锅则受一千多年前契丹人的影响。在满洲,尤其是贵族人家,遇有喜庆、年节时,都要食火锅,而在平时,则不食用,视其为奢侈之物。在清宫中,历代帝王、后妃都喜食火锅。无论在档案上还是在清宫文物中,我们都看到了火锅的影子。如现在于清东陵发现的清宫银火锅,制作异常精美。在民间的贵族之家,则很难看到金银之器,概以锡为之,据记载:“火锅以锡为之,分上下层,高不及尺,中以红铜为火筒,著炭,汤沸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冬月居家,宴客常餐,多喜用之。”引文对火锅形制、质地、使用方法及所涮之料都做了详尽说明。其实,我们在清宫千叟宴中,就看到使用火锅的记载。如乾隆六十年,以明岁丙辰,纪年周甲,元旦举行授受大典,改元嘉庆,决定于次年正月初四日在皇极殿举办千叟宴,参与活动的人数达8000余众。进馔时,分出一等桌张和次等桌张两种,其中“一等桌张用火锅”,也就是说,在盛宴菜谱中,以火锅为核心,为元菜,被记录在档。

“子孙饽饽”的故事

饺子也称“水点心”、“扁食”、“饽饽”,是清宫帝王、后妃十分喜爱食用的面食。饺子在民间十分普遍,最早见于唐代史料,明代称之为扁食,清代承之。饺子之所以受到青睐,与其名字有直接关系。“饺”与“交”谐音,取“岁更交子”之意,所以人们在除夕之夜,子时一到,都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而到正月初五,人们又要包饺子,其用意是将来年的破烂东西全部包住,尽纳其中,将其吃掉,以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皇家会在吃饺子时增加一些趣味活动,通常像民间一样,在一锅饺子之中,拣极少的几个饺子中包有小金银锞或宝石,谁吃到了,就意味着新的一年内大吉大利。不仅如此,清代帝王为了祈求代代衍续,香火鼎旺,还要在皇帝大婚时吃饺子,宫中称为“子孙饽饽”,这在清宫档案中常有记载:如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同治帝与皇后举行大婚礼,夫妇二人在洞房花烛之夜,先吃子孙饽饽,再吃长寿面。

皇帝吃饺子与寻常百姓不同,要吃出派头。从食具上,太监先端上配有食盖的彩色小瓷盆一个,内装有不同皮、馅的饺子,再端上小瓷碗、小瓷碟数个,均彩绘“万寿无疆”图案,最后,端上铜胎嵌珐琅浅碗3个,分别盛有南小菜、凉菜、醋等。档案记载,御膳房的厨役们煮饺子的时间必须十分精确,皇帝一到昭仁殿,饺子要刚好出锅,热气腾腾端上来。清宫规定,元旦前后,皇帝出门都要放鞭炮作前导,听炮之远近,即可推测出皇帝的行止处所。皇帝吃饺子从来不忘佛祖,所以,皇帝所吃饺子与敬佛的饺子要在同一锅中煮出来。但敬佛必须用素馅,有长寿菜、金针菜、木耳、蘑菇、笋丝等馅。乾隆吃饺子之前,要先到钦安殿、天穹宝殿、奉先殿、坤宁宫等处佛像前拈香祷告,经过一系列繁文缛节之后,直到凌晨3点忙完一切,才安心吃上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