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立到巩固(第3/3页)

1971—1989年,在埃里希·昂纳克的领导下,东德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乌布利希时期,社会迅速变革,乌托邦主义和镇压相互结合。随后的昂纳克时期,政府拒绝承认当下的一些问题,面对社会政治问题也不愿寻求长期的解决方案。20世纪70年代,政府又开始在经济上集权,提出并持续强调消费者满意度,电视、汽车等产品需求高涨,也越来越容易买到。起初,文化政策呈明显的自由化趋势,但这种情况只持续到了1976年。这一年著名歌手、吉他手沃尔夫·比尔曼(Wolf Biermann)遭到了当局的强制流放,引发了东德文化圈的抗议。20世纪70年代晚期,政府重新对文化领域加强了控制,东德的新教教会是个例外。1978年,新教教会与政府达成了一致,巩固了自身在东德社会的地位,同时为持异见者提供了一个受到保护的讨论空间。20世纪80年代,两德进一步互相接触。随着两国之间的交通改善,东德人去西德旅行更容易了。1987年,埃里希·昂纳克对联邦德国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20世纪80年代,随着领导层的年龄增长,他们越来越无法容忍国内漫天的异见和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改革的影响,政治氛围似乎越来越压抑。尽管如此,东德还是明显越来越成熟了,许多没有政治倾向的德国人也能在此谋生,并过上至少过得去的生活。

1989—1990年,一波革命席卷了西欧,“德国问题”的解决方案、两德分立的时限以及欧洲的各种问题又一次被提上日程。苏联帝国摇摇欲坠,中欧战后协议被废除,在这样的背景下,影响东德四十年的共产主义政治体系倒塌了。在考虑战后时期的戏剧性结尾之前,我们最好先仔细研究一下两德到1989年为止的政治和社会经济体系的某些方面,并分析两者从共同的起点开始,在多大程度上发展成了拥有不同文化和身份认同的社会。


[1]Red Army Faction, RAF,也叫巴德尔-迈因霍夫团伙(Baader-Meinhof),巴德尔和迈因霍夫是团伙的早期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