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早期及昌盛期的德国(第3/3页)

中世纪盛期代表的是一个多方面的重要转变期。政治动乱瓦解了原本的部落公国,新的领主出现了,他们建立了许多小的邦国。帝国的威望和权力日渐衰弱。在腓特烈一世统治时期,尽管皇帝在法庭上大放厥词,但封建领主们依然获得了广泛的特权。腓特烈一世最强大的臣属是他的表亲,即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他被授予了巴伐利亚公国,并且获得了德意志北部和东北的领地。后来,一些贵族和主教向腓特烈一世施压,迫使他和这位最有力的继承人反目成仇。1180年,在狮子亨利的领地被没收之后,部落公国的领地进行了重新分配。至此,部落公国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各个诸侯所占领的世袭小邦国和采邑。在腓特烈一世的继位者统治期间,王国割据的局面日益严重。到了1250年腓特烈一世的孙子腓特烈二世去世后,各诸侯在领地中获得了强大的政治权力。

这个时期的德国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十分繁荣,四轮马拉车代替了更慢的牛拉车,同时出现了三田轮耕制,开拓了更多的土地。人们开始从零零散散的小村庄里走出来,聚居在更大的村落里。贸易和手工业生产也出现了增长。贸易的增长使金钱变得更为重要,也因此提高了从事放贷、收贷这个行业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因为他们不存在对放高利贷的宗教限制)。犹太人喜欢群居,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有围墙的犹太人居住地是建于1084年的施派尔。从12世纪起,德国商人的足迹遍布全欧。手工业者开始建立行业协会和委员会。同时,城市的数量在早期也有所增长。手工业者大多居住在南部的城市,而北部则主要居住着商人。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紧密相关:12世纪,德国的人口增长到了七八百万左右,有些地区(比如萨克森)的人口增长要比其他地区快得多。在南部和西部,人口的增长消耗了森林和沼泽,农业用地不断扩大;而在东部,却引发了殖民的浪潮。易北河东部的斯拉夫在1150—1300年被侵占,其东部领地建立起了新的村落,如西里西亚。这些侵占他族土地的农民可以享受到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个人自由。对中世纪晚期以后的德国史来说,向西的移民和殖民奠定了重要基础。

日耳曼社会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尽管如此,或者说与此同时,本质上保守的日耳曼上层阶级仍然保持着自身的统治地位,他们深深地影响着日耳曼的文化。实质上上层阶级是一个武士阶级,不仅内部争执不断,还参与了国际远征军,比如征战圣地耶路撒冷。这个军事阶级形成了一套复杂的荣誉准则,被称为骑士(chivalrous)准则。12世纪末的民间中世纪高地德语文学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瓦尔特·冯·德·福格尔魏德(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不管他自己是不是骑士)等作家,给骑士阶层的道德观和生活经历赋予了热情高贵的意涵。还有一种被称为宫廷诗歌(Minnesang)的世俗抒情诗,诗人通过宫廷诗歌来表达对贵妇人的单相思。他们既得不到回应,也不能得到回应,因为这是跨阶级的爱情。这种诗歌可能体现了附庸骑士(ministeriales)的尴尬地位,他们既是不自由的附庸,又是较高贵的阶级。诗人可以在宫廷里担任职业诗人,但这样的职位和宫廷弄臣或音乐家一样,是不安全的。和中世纪盛期的抒情诗同样重要的是叙事诗。早在1170年,就有了第一个德国版本的特里斯坦(Tristan)与伊索尔德(Isolde)传奇。当时,著名作家有《特里斯坦传奇》的作者戈特弗里德·冯·斯特拉斯堡(Gottfried von Strassburg)、哈特曼·冯·奥厄(Hartmann von Aue)、因《帕西法尔》(Parzival)而闻名于世的沃尔夫拉姆·冯·埃申巴赫(Wolfram von Eschenbach)。史诗中最有名的是《尼伯龙根之歌》(Nibelungenlied)。这些作品后来大都为19世纪理查德·瓦格纳的歌剧作品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宫廷文化和骑士文学兴盛,关于伟大的帝王腓特烈一世的政治传奇口耳相传。对19世纪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来说,这是帝国主义的黄金时代,是日耳曼文明的巅峰时期。不过,与此同时,在中世纪晚期兴起了更加小市民的中产阶级社会。这公元1200年后的三个世纪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为我们现在所知的“现代”欧洲打下了基础。

图2 14世纪马内赛古抄本中游吟诗人的插图。出处:Die Minnesinger in Bildern der Mannesischen Handschrift(Leipzig: Insel-Verlag, 1929)


[1]英文为allodial land,自由保有的土地上没有一个更高级的地主,不需要履行义务或纳贡。——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