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第2/8页)

一九一五年休息的德军

组织、武器、领军作战方面都优于奥军的德军,在戈尔利采-塔尔努夫攻势里再度大败俄军。照片中为一九一五年五月行军途中休息的德军。

照片来源:National Archives

德军这些救援行动,的确有几次令德奥燃起希望,但终究是转瞬即逝的希望。一九一五年五月的戈尔利采-塔尔努夫攻势(Gorlice-Tarnow Offensive),德奥在一个星期里夺回俄军花了半年才夺下的城池。他们击毙、打伤俄军一百四十万,另俘虏了一百万。一支小小炮兵部队所能发挥的威力,令人震撼。德国第十一集团军部署了四百门火炮,其中将近半数是重型壕沟炮,备用炮弹三十万枚。[6]俄军按照对付低战斗力的奥军时所惯有的轻松方式列队展开,赫然发现他们喀尔巴阡山阵地的侧翼出现德军。英国武官在俄军总司令部写道,这是场俄国的卡波雷托战役(“这一严峻考验,大部分军队碰上都会败下阵来”),俄国未因此败亡,完全是因为德军受到其他威胁的大大牵制,因为奥军实在弱得无可救药。[7]

鉴于俄军的中央部位遭撕裂,军队被一拆为二(一在加利西亚,一在波兰),一九一五年春,俄军拔腿急退,有些部队一天后撤七十二公里。[8]但“奥古斯特的火炮”所揭露的俄国种种难题仍在。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将军在著名的“突破战役”里,带领德军获胜。突破战役开打于俄国炮兵因该国的“炮弹危机”而几乎失去武装之际,因而德军占有天时之利。此役的关键条件,是未彻底改革工业、军事科技程度低的奥地利人怎样也无法拥有的。

尼古拉·哥洛文将军把德国人在戈尔利采-塔尔努夫攻势里所用的方法,比喻为“某只巨兽”的打法。这只巨兽会要其步兵悄悄潜近俄军壕沟,接着“把它的尾巴——重型火炮,拉向壕沟”,但会保持在低劣的俄国火炮刚好打不到的地方。然后这只巨兽会用“鼓击般的炮火”(又密集又快速,听来像是击鼓不断的炮火),打垮俄国的壕沟。接着德国人(或他们的奥匈帝国援军)会向前急冲占领打得稀巴烂的俄国壕沟。如果俄国预备队反攻,德国炮兵会把他们也了结;幸存的俄军全会被躲在夺来的壕沟或炮弹坑里的德国步兵击毙。“然后这只巨兽会再拉起它的尾巴,其重炮会开始有条不紊地重击俄军下一道防线。”[9]

德国人以昂贵科技替其士兵护身,借此减轻战争的残酷;奥匈帝国人(战前和战时)紧缩开支,把他们的步兵像垃圾一样丢弃。一九一五年有位俄国将军坦承,“德国人不惜消耗金属,我们不惜消耗人命”,这句话用在奥地利人身上同样贴切。一九一五年六月随德国部队快速穿越波兰时,哈里·凯斯勒(Harry Kessler)中尉停下来检视奥匈帝国某次进攻后的残骸:“数百万只苍蝇和一股又浓又湿的气味……森林里布满横七竖八的尸体,全是奥地利人的尸体。脸已全黑,像黑人,已半腐烂,表面覆盖污物和土。几乎每棵树旁都有一具尸体……那是这场战争最血腥的事件之一,而且毫无意义或成果。”[10]诚如凯斯勒笔下逸事所间接表示的,戈尔利采-塔尔努夫攻势,乃是德国人的突破性进展,而非奥地利人的突破性进展。这时俄国炮兵团全团一天只有十枚炮弹可用,但奥匈帝国的战斗报告显露的是更为徒劳、代价更大的进攻和有限的战果。[11]

一九一五年十月,终于打败塞尔维亚。马肯森打赢戈尔利采之役,即奉命接掌由马克斯·冯·加尔维茨(Max von Gallwitz)的德国第十一集团军和赫尔曼·冯·科费斯的奥地利第三集团军组成的暂编兵团。他们南攻,渡过多瑙河,两个保加利亚集团军则西攻,人力、弹药都已枯竭的塞尔维亚不支倒下。有位哈布斯堡外交官严正宣告,这场战役将“对东线战局有决定性影响”,将打开通往亚洲的补给线,使同盟国取得急需的石油、金属等物资。这位奥地利外交官十月下旬呈文外长布里昂,说“塞尔维亚这一障碍的垮掉,将使我们终于掌控这一至关紧要的战略路线和多瑙河通道”。[12]保加利亚人十月八日拿下尼什,十一月二十四日拿下比托拉(希腊语称莫纳斯提尔)。加尔维茨部顺着摩拉瓦河往南猛进,一路只遇轻微抵抗,将塞尔维亚彻底一分为二。到了十二月中旬,加尔维茨部已一路挺进到马其顿的库马诺沃(Kumanova),距萨洛尼卡只有一百六十公里。埃伦塔尔和弗朗茨·斐迪南只能把拥有萨洛尼卡当作梦想;而今德国人就准备要实现这梦想。拿下萨洛尼卡是德国人更大策略的一部分。根据这策略,要先拿下有“英国的第二个直布罗陀”之称的此地,然后拿下“通往三个世界的门户”苏伊士。这一进攻将由马肯森领军。[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