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蒸汽压路机(第2/7页)

由于有这类部队问题,照理康拉德或许该采取较步步为营的策略。如果他想在东部战线打赢,得尽快集中他分成三部分的陆军,得完全放弃把第二梯队调到南边增援与塞尔维亚作战之巴尔干最小兵力群的构想;然后该把第一、第二梯队的四十师的兵力联合起来对付俄国,留巴尔干最小兵力群的八个师对付塞尔维亚的十二个师。[7]到了一九一四年七月,只有狂热分子还会以为能把奥地利、塞尔维亚战争局限于当地,能把第二梯队的十二个师,即爱德华·冯·伯姆·埃尔莫利(Eduard von Böhm-Ermolli)将军之第二集团军的四个军,安然调到塞尔维亚与巴尔干最小兵力群会合。在一九〇八年的并吞危机和两次巴尔干战争后,奥、俄关系急剧恶化,若还以为俄罗斯人会坐视奥匈帝国入侵塞尔维亚,则几乎是异想天开。但后来的发展表明康拉德就是这么异想天开。

俄奥如已交战,把第二梯队调去打塞尔维亚,即会招来大祸。俄国已改善其铁路,已把数十个预备师改造为能迅速动员、出击的第一线师,从此不必等后备军人召集。这时俄国已有九条新铁路,其中五条是双线,直抵与德、奥接壤的边境。沙皇从此能把九十六个步兵师和三十七个骑兵师(三十个军两百七十万兵力)迅速投入战场,且有来自西伯利亚与亚洲移动较缓慢的两百三十万兵力后备。[8]每个人都认为意大利的二十五个师最后会投入反奥阵营。胜败全看奥地利能否在东部战线挺得够久,让柏林得以先解决西线战事,再移师东线与俄国一决。但即使是这一先决条件,主事者都没有把握守得住;一九一四年五月最后几次参谋人员会谈时,毛奇只说他希望在六星期内打败英法。如果不成,奥匈帝国就会像用手指头堵住堤坝缺口的荷兰小男童,只能独自力撑。[9]

康拉德根据一个含糊带过、从未获正式认可的条件——毛奇会在战争头几天为东部战线出点力,或许是十二个师——同意独自力撑。事实上,不讲清楚一直是自一八九一年施里芬担任德国参谋总长以来奥、德军事关系的基调。他之前的德军参谋总长都和奥地利人毫无保留地合作;相对地,施里芬以对奥有所提防著称。他不相信奥匈帝国能守住德国机密,也从不相信奥匈帝国会信守承诺攻打俄国。一九〇六年接替施里芬之位的毛奇,承继这一对奥有所猜忌的心态,在与奥地利人沟通时总是不把话讲清楚。一九一四年五月,他似乎同意联合进攻,保证德国会派第八集团军与从加利西亚出击的一支兵力更大上许多的奥匈帝国军队,在彼此保有很大自主性的情况下共同出击。第八集团军只是德国支援的先头部队,待于西线击败英法军后,会在合理的时间内接着派大军到东线。

康拉德对德国人的提防,至少和德国人对他的提防一样深,常在文件上盖上“勿让德国参谋部知晓”的印子,但出于十足的误判,他欣喜于德国含糊的保证。[10]他相信他能面面俱到,事事兼顾:既尽到他所该尽吃力不讨好的抗俄职责,把大部分的抗俄重任丢给德国人去背,同时仍拿下打败塞尔维亚的光荣胜利。康拉德知道下一场战争会在巴尔干半岛爆发,所以无意把哈布斯堡军队运到到处是尘土的波兰、乌克兰,打得不到掌声的守势作战,拿掉对塞尔维亚人的套锁。一九一三年一月他就稍稍透露他的看法,当时他告诉毛奇,巴尔干危机中“俄国无法预料的态度”,可能促使他视每天情势的变化临时决定他的因应对策。[11]毛奇未要康拉德具体说明那一令人惊愕的主张,康拉德则于一九一四年春(在未告知德国人的情况下)开始这种没有预定计划的即兴作为。他未把他运到加利西亚的部队推进到俄国边界,摆出奥匈帝国欲入侵俄属波兰的威胁姿态,借以减轻德国所受的压力,反倒决定把那些部队调到遥远南边的桑(San)河、德涅斯特(Dniester)河边——在那里他们可以置身要塞内和河川后面,安全无虞——以便在等待已久的战争终于爆发时更快击败塞尔维亚。

这当然与德国人所认定他们已和康拉德谈妥的方案背道而驰。事实上,一九〇九年康拉德向毛奇提出类似于此的建议时,这位德国参谋总长怒不可遏,指出若奥德击败俄国,“塞尔维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12]换句话说,德国人认为奥地利人该在布格河边,而非德里纳河边,来决定塞尔维亚的命运。

但就在一九一四年七月与俄国开战的可能性更高时,康拉德仍希望在加利西亚维持其安全、不具威胁性的部署态势,以为击败塞尔维亚争取时间。事实上,他正悄悄将四成的哈布斯堡兵力派去打塞尔维亚。[13]七月三十日,也就是俄国开始其“局部动员”(一百一十万兵力)两天后,康拉德告诉其铁路计划主任约翰·史特劳布上校,即使与俄国开战在即,他仍希望让第二梯队专门用于应对塞尔维亚战事。康拉德甚至在那一天下令紧急修改作战计划。照理在第二梯队要开赴的地点明确下达之前,第二梯队应在兵营里待命,腾出铁路以便将第一梯队快速运送到加利西亚,将巴尔干最小兵力群运到塞尔维亚边境,但此刻康拉德要惊讶不已的史特劳布把第二梯队立即运到塞尔维亚。他甚至从第一梯队抽走一个军,要史特劳布想办法将它也运到塞尔维亚。[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