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一、司马懿死了(第3/3页)

王凌乘一叶小舟单独前往,随身特意带上印信、符节,他这时只想保命,他对司马懿说自己统重兵在外,执掌一方,却心怀不义,有负朝廷,今后别无所求,只希望与妻子儿女同在一处,子息后代平平安安地生活就行了,年近80岁的王凌在司马懿面前完全是一副乞怜的神态,哀求司马懿说:“生我者父母,能让我活下去的是您啊!”

司马懿没有当场杀了王凌,但也没有履行诏书和信中的诺言,而命600名步骑押解王凌由陆路返回洛阳。与曹爽当年一样,王凌很想知道司马懿是让他活还是让他死,于是向押解自己的军士要了几个钉子,说是用来钉棺材用,王凌请他们务必向司马懿报告一下。

如果不给,说明还有活的可能,但经请示司马懿后,王凌得到了钉子。王凌感到绝望,走到项县时,看到谷水岸边有一座祠堂,是贾逵的祠堂,过去同为魏臣,王凌更感悲伤。

王凌在贾逵碑像前大声呼喊:“王凌我一生尽忠魏室,贾逵,你在天的神明知道吗?”之后,王凌服毒自杀。司马懿率兵继续进驻寿春,对王凌的家人、心腹和嫡系进行了一场大清洗,凡参与过谋反、事先知情而不报告的一律夷灭三族,王凌的儿子王广虽然反对父亲谋反,但也在洛阳被杀。令狐愚被开棺剖尸,与王凌的尸体一起在野外曝晒三天示众,之后就地掩埋,不用棺殓。

郭淮的妻子是王凌的妹妹,为拉拢郭淮司马懿刚刚把王凌的车骑将军一职授给他。郭淮的妻子本应从坐,御史前往长安收捕,郭淮的手下以及羌、胡渠帅等数千人叩头请郭淮上表留下妻子,五个儿子也都叩头至流血,请父亲救母亲一命,郭淮不从。

但到最后,郭淮还是给司马懿写了封信,请求宽恕妻子。司马懿接到郭淮的信,看了很久,最后同意特赦,但郭淮在司马懿心中的分量大减,两年后郭淮病故。

在审查中,令狐愚的另一个心腹单固宁死不屈,被杀。杨康虽然揭发有功,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廷尉对这个人比较反感,在结案报告中说他与单固的对质中言辞错乱,很多事情没说清,建议一并问斩,司马懿同意。

楚王曹彪也未逃过一劫,司马懿以少帝的名义下玺书予以谴责,曹彪为保妃嫔及儿子们一命,只得自杀,妃嫔和儿子们降为庶人,流放平原郡,朝廷派来监视曹彪的官员都因犯了知情却不及时劝阻或报告的罪过处死。为防止有人再用分封在各地的曹氏王公做文章,司马懿让少帝下诏,把各位王公集中在邺县居住,命有关部门严加监管,不得与外人随便联系。

司马懿的手段的确很残酷,说得好听一些,这叫作“敢爱敢恨”,对于他欣赏的人、看中的人,同时又认同他、支持他的,一律给予爱护、提拔和重用,对于反对他的人,则向来毫不手软。

嘉平三年(251)6月,司马懿率大军返回洛阳。

走到一个叫五池的地方,遇到侍中韦诞一行,他们是奉少帝之命前来劳军的。又往前走,走到一个叫甘城的地方,又遇到太仆卿瘐寲一行,除了劳军,还带来了少帝的诏书,拜司马懿为相国,晋爵安平郡公,食邑增加到5万户,全族19名子弟都封为侯爵。

司马懿仍不同意,上奏回绝。

平了这场叛乱,司马懿也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轻。有史书说,司马懿病重期间梦见王凌、贾逵等人扮作厉鬼来索命,让他的心情很烦乱,加重了病情。7月,司马懿回到洛阳,病情进一步加重,司马懿知道这一次是大限将至了,于是向儿子们立下遗嘱,交代说自己死后葬于洛阳东北方向的首阳山,不坟不树,陪葬就用一些平时穿的衣服就行,不设明器,日后也不与其他人合葬,子孙不得祭陵。

嘉平三年(251)8月5日,司马懿在洛阳病逝,享年73岁。少帝下诏授其谥号文贞,追封相国、郡公。他的孙子司马炎后来当了晋朝的皇帝,加他的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庙号晋高祖。

司马懿的一生可谓波澜起伏,20多岁来到曹操手下做事,43岁时被封侯爵,担任尚书仆射。他最辉煌的时期是在47岁到60岁之间,他两次被托孤,平孟达、抗诸葛亮、伐公孙渊、拒孙权,建立了不世功勋,获得了巨大的个人威望。

司马懿由魏臣而走向“篡魏”,更多的原因也许是为自保,其中的是非曲直只能继续留给历史去评价了,但他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即使离开了人世,这也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了。

司马懿死后少帝下诏擢升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主持朝廷日常事务(录尚书事),并擢升司马懿的三弟、朝廷尚书令司马孚为太尉,同时继续兼任尚书令一职,司马昭此时的职务是安东将军,主持淮北一带的军务(都督淮北诸军事),司马氏的权力基础巩固,没有因为司马懿的死而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