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一、司马懿死了(第2/3页)

令狐愚是王凌的外甥,作为“拥曹派”,他们目前的处境差不多,王凌派心腹秘密前往兖州,令狐愚提出以扬州和兖州为基地另立朝廷与洛阳分庭抗礼,令狐愚连新皇帝都想好了,这就是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

曹彪不仅辈分很高,而且跟曹植等人一样,长期以来过着被监视、限制的生活,而他生性不愿意逆来顺受,总想改变,他的封地目前就在兖州刺史部,是令狐愚控制的地盘。

令狐愚还听到一个传说,兖州刺史部东郡的白马河里出了妖马,夜里过官家牧场时发出鸣叫,众马皆应,天亮时有人看见这匹马的蹄印大如斛斗,一连数里,最后没入河中,不知什么时候在当地就有了一则民谣悄悄传唱起来,其中有“白马素羁西南驰,其谁乘者朱虎骑”的话。曹彪字朱虎,又是白马王,结合以上传说和民谣,令狐愚坚信拥立曹彪一定能成事。

令狐愚的计划让王凌动了心,但他的儿子王广还在洛阳,起事前必须把他接出来。王凌派人秘密到了洛阳,把计划告诉儿子,让他设法脱身,但王广反对父亲这么做,给父亲写了封信,信中说:“司马懿内心虽然难以捉摸,但也没有做过大逆之事,现在他能擢贤用能,广树政绩,修先朝之政令以应众心所求,对于曹爽犯下的过错,全部予以改正,政令莫不以体恤百姓为先。况且,司马懿父子兄弟并握兵要,不是那么容易打倒的。”

王广说得并不错,司马懿虽然是夺权上位的,好像不够光彩,但曹爽等人之前实在太差劲,早已失去了人心,司马懿掌权后的确面貌焕然一新,已深得朝野上下的拥护,此时举兵反对他并没有成功的基础。

但王凌仍然决心一搏,因为他已经没有别的出路了。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却出了意外。

王凌突然得到一个不幸的消息,令狐愚死了。整个计划都是令狐愚在策划,包括楚王曹彪那边的联络工作也都是令狐愚在负责,他突然不在了,王凌顿时傻了眼。

更不幸的事还在后面,令狐愚谋反有两个主要助手,一个叫杨康,一个叫单固,令狐愚死时杨康正好在洛阳出差,他是应司徒之命来谈公事的,听到消息不亚于一声晴天霹雳,起事成功的可能性本来就不高,主事的人不在了,结果可想而知,为了给自己和家人留条退路,杨康就在司徒府揭发了谋反的事。

此时的司徒是高柔,司马懿的坚定支持者,听到杨康的报告,高柔不敢怠慢,马上带他去见司马懿。司马懿仔细分析了兖州和扬州方面的形势,决定先隐而不发,告诉杨康这件事不要再提,让杨康仍回兖州,以免引起怀疑。

之后,朝廷派了个叫黄华的人前去继任兖州刺史,这时王凌还在为要不要起事而犹豫不决,他不知道司马懿对他们的事已了如指掌,王凌甚至还派了个叫杨弘的将军去秘密联络黄华,约他共同起事。

黄华的来历史书没有太多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如此重要的关口,司马懿派他去兖州,说明他是司马懿绝对信任的人,王凌要跟这样的人合伙造反,连这点儿常识都没有吗?这件事不可思议,要么王凌之前与黄华就有一些来往,被黄华骗了,要么杨康回到兖州后给王凌玩起了“无间道”,诱导王凌犯低级错误。

王凌一直拖着不去朝廷就职,还待在淮南的寿春,司马懿这边也不着急动手,就这样过了一年多。到了嘉平三年(251)4月,中原地区突然发生了一场地震,王凌觉得机会来了。

王凌上奏朝廷,说得到情报,孙吴将利用涂水上涨的机会由水路向扬州发起进攻,他向朝廷申请调兵的虎符,以便就近调动各路魏军,报告很快被朝廷驳回。

这让王凌有些意外,以往遇到这种情况朝廷是不会不准的,他这才意识到事情可能已经败露了,马上再派杨弘到兖州,找黄华商议起兵的事。结果杨弘非但没有完成任务,还被黄华给策反了,黄华、杨弘联名给司马懿写信报告情况,把王凌的最新计划和盘托出。

司马懿知道时机成熟了,于是亲率大军前往淮南讨伐。

司马懿以少帝的名义下诏对王凌谋叛行为进行揭露,有杨弘的密报,王凌所有计划包括行动细节都不再是秘密,王凌想抵赖都不能。但是诏书里同时回顾了王凌的功绩,说他也是一时糊涂犯了错误,只要迷途知返仍然可以原谅,如果主动投降,可以既往不咎。为了让王凌相信,司马懿还给他写了封信,信中言辞恳切,对王凌进行安慰,保证不会伤害王凌及家人的性命。

此时王凌的心里已经大乱,他几次派人下书,希望能与司马懿直接对话,开始未获回应,后来接到司马懿的回信,约他在一个叫丘头的地方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