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九、悲情魏文长(第2/3页)

这让司马懿有些吃不准了,担心是诸葛亮的诡计,诸葛亮求战不能,会不会故意卖个破绽等我们进招呢?司马懿产生了狐疑,于是又下令退回大营,所以后来百姓中流传死的诸葛亮也能吓跑活的司马懿,这个谚语在当时就流传开了,甚至司马懿本人也听说了,他倒不生气,自我解嘲说:“我可预料到他活着的事,没办法预料到他已经死了呀!”

蜀军撤走后整整一天过去了,看到五丈原上确实没有了动静,斜谷口方面也没有重兵埋伏的迹象,司马懿才命魏军向五丈原前进,上去后发现是一座空营,司马懿亲自过去察看,特意看了看蜀军留下来的营垒以及诸葛亮生前生活的地方,不禁叹道:“真是一个天下奇才啊!”

在蜀军营寨内还发现来不及带走或销毁的文书档案,还有大量粮食,直到这时魏军内部仍然有人认为撤退没准是诸葛亮的计谋,魏明帝派来的特使辛毗尤其坚持这种看法,看来诸葛亮确实给对手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

司马懿认为不是,他分析说:“军事家所看中的是军事文书、兵马粮草,现在这些都不要了,哪里有人肯把五脏拿出来以求生的道理?”司马懿下令追击,他们同样要在秦岭山中边开路边前行,关中生长着很多蒺藜,司马懿命2000人穿着软木平底的木屐背着蒺藜在前面开道,路不好的地方就把蒺藜铺上,人马再前行。就这样,魏军一口气追到了赤岸。

赤岸的位置在褒口附近,褒斜道的北口叫斜口,南口叫褒口,也就是说,再往前追就到汉中平原了,这时魏明帝派人送来了诏书,要司马懿撤军。

有人认为史书的这个记载不符合常理,这么好的机会,为何不趁势拿下汉中?但仔细想想,魏明帝的这个决定或许更为明智,汉中是蜀汉多年经营的重镇,不是那么容易一口就能吞下的,魏军至少在汉中打过两次大败仗了,每一次都影响深远。蜀军是主动撤退的,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贸然攻入汉中平原,是福是祸还真不好说,不如见好就收吧。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最近以来东北的形势突然吃紧,辽东的公孙渊势力不断坐大,魏明帝派人清剿却吃了败仗,如果汉中失利或被拖住,公孙渊那边又趁机向南扩张,局面就严重了。

当然撤军也符合司马懿的想法,他已经成为魏军的头号人物,放眼军中已没有任何人能向他发起挑战,只要对手继续存在,他的作用就只会越来越重要,真要把蜀汉一举灭掉,对他个人来说未必有利。

司马懿于是下令,让追击的魏军全部撤回关中。

再回到蜀汉方面,魏延和杨仪等人分别率一支人马回到汉中,双方既已翻脸,势必战场上一决高下,杨仪命王平去战魏延。真打起来王平未必能占到便宜,但他会心理战,在战场上王平斥责魏延的手下:“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怎敢如此?”

当时的情况是,除魏延以外蜀汉所有重要人物都在杨仪这一边,魏延给人一种造反的印象,他的手下感到理亏,于是不战而散,最终魏延只带着几个儿子一起逃往南郑,杨仪派马岱前往追拿,马岱将魏延父子抓住,就地斩首。杨仪终于看到了魏延的首级,他一脚踏上,骂道:“狗奴才,看你还能作恶不?”杨仪下令夷灭魏延的三族,看来不是一般的恨。

成都方面,先是接到丞相病逝的消息,后主和群臣深感震惊和悲痛,接着更令人震惊的消息不断传来,魏延和杨仪一天好几拨地派人来报告情况,各说各的理。后主不知道该信谁,就问侍中董允和丞相留府长史蒋琬,蒋琬、董允都为杨仪担保,对魏延表示怀疑。大家商量了一下,命蒋琬率一部禁军北上接应,蒋琬刚出发几十里,杨仪的报告就来了,说魏延已死,蒋琬便领兵回到成都。

平息这场内乱后,杨仪、费祎、姜维等人按照诸葛亮生前的遗愿,把他的遗骸安葬在汉水旁边的定军山下,后主刘禅在成都素服发丧三天,并派左中郎将杜琼为特使前往汉中宣读册命,册命说:“您是文武全才,既聪明又睿智,一生忠诚,接受先帝的遗诏辅佐寡人,致力于复兴汉室,平息战乱。您统率大军,连年征战,神威显赫,压倒八方,为蜀汉建立了卓越的功劳,一生的建树可以和伊尹、周公相比。人生为何如此不幸?在统一大业即将完成之际,您患病身亡,让寡人无限悲伤,肝胆欲裂!”

后主在册命中追赠诸葛亮忠武侯的谥号,之前他的爵位是武乡侯,于是后世遵称诸葛亮为武侯。

在成都,一些在诸葛亮手下任过职的官员想立即前往汉中奔丧,但这既不符合诸葛亮的遗愿,又影响到蜀汉的正常秩序,后主发现后,立即下诏禁止。也有跑得快的,《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谯周在诸葛亮手下担任过劝学从事,他听到消息没做停顿直接就走了,等到诏书发出他已走了很远,结果只有他到了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