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魏吴的秘密战(第2/3页)

何晏是曹操的干儿子,也是女婿;夏侯玄是夏侯尚之子,夏侯尚是夏侯渊的侄子,跟司马懿是儿女亲家;邓飏是东汉名臣邓禹的后人,荀粲是荀彧的小儿子,丁谥是曹操故友丁斐的儿子;李胜的父亲是名士李丰,毕轨的父亲是魏臣毕子礼;孙密的父亲是孙资,刘熙的父亲是刘放,他们是魏明帝跟前的大红人;卫烈是名臣卫臻之子,钟会是名臣钟繇之子,司马师是司马懿之子;诸葛诞是诸葛丰的后人,算起来是诸葛亮的本家,有人说他是诸葛亮的族弟,但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他虽然没有诸葛亮、诸葛瑾的名气和成就大,但也是一位风云人物。

这些人都是“高干子弟”,又喜欢结交,整天搞在一起,引起了曹叡的警觉。曹叡少时长年独处深宫,加上他有口吃的毛病,所以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那些夸夸其谈的人。更重要的是,对于互相吹捧、拉帮结派、左右舆论这些事他从内心里深恶痛绝。

但是这些人都有很深的背景,盘根错节,互相勾连,已成势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调查,曹叡暗中掌握了这些人的主要情况,这时老臣董昭上书,痛斥这些人的不端,魏明帝借势下诏,将其中华而不实的人予以罢官,把他们全部撤销职务,不再任用,这就是著名的“浮华案”。

该案所涉及的人一时都淡出了历史舞台,但这是暂时的,他们后来还将重新活跃起来。

因为这些烦心事,曹叡没有像父亲那样在军事上积极进取,更多的是以守为主,但也不是完全消极,他曾对孙吴发起过一次秘密战,并险些成功。

这场秘密战,更确切地说是间谍战。就在孙权称帝后不久,曹叡突然秘密召见了一个人,跟他有一次神秘的谈话,之后这个人就从曹魏消失了。

这个人的名字叫隐蕃,史书里没有他的传记,连他字什么都不清楚,只知道他的祖籍在青州刺史部。孙吴黄龙二年(230)他突然出现在了江东,表示要投降归顺。

当时隐蕃只有22岁,也没有多少知名度,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孙权的注意。隐蕃给孙权上书,并且到了孙权的手上,正是这份上书改变了隐蕃的命运。

隐蕃在这份上书中写道:“在下听说纣王无道,所以微子出逃;汉高祖宽明,所以陈平来投。在下今年22岁,舍弃了在魏国的荣华富贵来投,归命于有道的君王,多亏上天的庇佑才能安全到达。但在下到吴国已经很多天了,您却把我和一般的投降者一样,没有特别对待我,使得在下有许多好的言论和计策没办法告诉您。我在家中一日三叹,害怕自己这辈子就这样度过。”

孙权很在意自己的形象,他想当汉高祖,不想被视为殷纣王,所以就破例召见了隐蕃。在这次召见中孙权问了隐蕃一些问题,隐蕃都对答如流,说起当今时务更是滔滔不绝,很有见地,也很有条理,让孙权刮目相看。

召见中,孙权少年时代的同窗、江东大笔杆子胡综也在,隐蕃退下后,孙权问胡综对隐蕃的看法,胡综认为此人有点像东方朔,又有点像祢衡,但才华不如他们,言下之意没有真才实学。

孙权问胡综隐蕃适合担任什么职务,胡综建议不能安排他到地方上治理百姓,先给他在京城安排一个小职务试试。鉴于隐蕃谈论中涉及刑狱方面的东西比较多,孙权就任命他当廷尉监。廷尉是九卿之一,负责刑狱和司法,相当于司法部长,廷尉监是廷尉的属官,品秩六百石,与县令相当,隐蕃的这个职务类似于司法部下面的一名处长。

职务虽不是很高,但隐蕃的活动能量很大,很快就在江东积攒了不少人气,左将军朱据以及隐蕃的顶头上司廷尉郝普都称赞他,认为他有王佐之才,还争着巴结他,隐蕃家门口常车马云集,宾客盈堂。

尤其是郝普,经常为隐蕃鸣不平,认为当个处长太屈才了。这个郝普,就是原来在刘备手下担任零陵郡太守的那位,吕蒙当年越湘江、取三郡,郝普投降,孙权相当信任他,让他当了廷尉。

也有人觉得其中有问题,太常卿潘濬的儿子潘翥争相交好隐蕃,给他送粮送钱,潘濬知道后生气,写信责骂了潘翥,让他把送给隐蕃的礼物要回来,并自行受杖一百,大家都觉得藩濬实在不讲人情,有些过了,但事后才发现潘濬多么有先见之明。

隐蕃确实是曹叡派来的卧底,他到孙吴来肩负着重大使命。在行前的那次秘密谈话中,曹叡让他到孙吴后想办法当上孙吴的廷尉,掌握大臣们的情况之后控告他们。本来隐蕃仕途一片看好,离廷尉也越来越近,但后面发生的一件事打乱了他的计划。

上次诈降曹休让孙权尝到了甜头,他又想给曹魏再使一招反间计,这一次让中郎将孙布去诈降,诱使魏军进攻。这是一个重大机密,隐蕃得到了情报,眼看事态紧急,来不及通知曹魏,隐蕃于是冒险仓促起事,试图打乱孙吴的部署,后因消息走漏,隐蕃出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