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王业不偏安(第2/3页)

郝昭驻防后立即准备守城器具,等待蜀军的到来。

蜀军来了,总兵力接近10万人,而陈仓城里的守军只有1000多人。

按理说城里的人应该望风而逃,因为这个仗根本不用打,也没法打。诸葛亮开始也不想打,他听说一个叫靳详的人跟郝昭是太原郡老乡,关系不错,就派他去劝降。

靳详到了陈仓城外,郝昭站在城楼上对他说:“魏朝的法律先生都熟悉,我的为人先生你也都清楚。我受到的国恩很重,而家族的人口也多,你就别再说了,我只求一死。请回去转达我对诸葛亮的谢意,请他直接来攻城吧!”

说得很实在,靳详只得回来禀报诸葛亮。诸葛亮不想放弃,又让靳详去劝说,告诉郝昭实力无法匹敌,不要做无谓牺牲,郝昭这次对靳详说:“前面已经都说完了,我认识先生,箭却不认识你!”

诸葛亮只得下令攻城,一场最著名的攻防战打响了。

攻城的一方占有绝对优势,势在必得;守城的一方信心十足,誓死守住,仗打得很激烈。在冷兵器时代,主要的攻城方法有三种:一是用云梯、冲车直接进攻,通过云梯往城墙上爬,用冲车撞城门;二是在城外树起高楼,高度超过城墙,站在上面朝城里射箭,使守军所依赖的城墙高度优势丧失;三是往城里挖地道,办法笨一些,但隐蔽性高。

这三招蜀军都用了,却未能奏效。守军用燃着火的箭逆射云梯,云梯着火,梯上的人都被烧死,又用绳拴上石磨砸冲车,冲车被砸折;对树在城外的敌楼,守军通过不断加固城墙的办法抵挡住进攻;对地道,守城的人也挖,他们横向挖,将攻城的地道阻截。

20多天过去了,陈仓城仍未攻破。

一耽搁,曹魏的援军就到了。

这次来的不是曹真,仍然是左将军张郃,本来他已重新归司马懿节制,驻扎在方城,这次魏明帝又调他率部增援陈仓,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大概曹魏方面还没有完全看清蜀军的意图,担心陈仓是佯攻,所以曹真在长安没有轻举妄动。

张郃第二次成为“救火队队长”,他率3万人马从方城星夜往关中赶,路过洛阳时魏明帝特意在城南设宴为他洗尘,张辽、徐晃、乐进、于进等名将已先后辞世,魏明帝对张郃格外看中。

席间,魏明帝问援军到后诸葛亮会不会撤军,张郃说:“诸葛亮孤军远征,粮草困难,臣料想不等我方援军到达,诸葛亮自己就会撤退。”果然如张郃所料,诸葛亮主动撤军了。

第二次北伐就这样匆匆结束,又是一次劳而无获,唯一的胜利是在回师途中将追击的魏将王双斩杀。

陈仓一战让郝昭成名,魏明帝赐郝昭为列侯,并亲自召见。郝昭到了洛阳,魏明帝对他十分赞赏,召见时朝廷中书令孙资也在场,魏明帝知道郝昭和孙资都是太原郡人,高兴地对孙资说:“你们太原郡有郝将军这样的人才,朕还有何忧愁?”但郝昭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史书上也记载,郝昭临终前对儿子郝凯说:“我为将,深知为将的不易,我几次挖掘别人的坟墓,用棺材板做攻战用具,知道死后厚葬对死者没有用。所以,一定在我死后下葬时用普通的仪式就行了。人啊,活着的时候有处所,死了要那些有什么用呢?把我葬在离本族的墓地远一些的地方,不管东西南北,你自己安排就行了。”

魏明帝对郝昭的死深表痛惜,悲伤之情超过对普遍大臣的礼制,为此饭量较平时减去不少。

陈仓之战,10万人用了20多天没有攻下1000多人防守的一座县城,算是一个败仗了,这成为诸葛亮军事生涯的低谷,有人非议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常以此为例。

有人认为陈仓之败缘于指挥失误,如清人曾国藩说:“孙权攻合肥,被张辽打败;诸葛亮攻陈仓,被郝昭打败。这都是开始势头太猛,锐气过后而衰竭。”也有人认为陈仓之败缘于攻城的不易,如元人胡三省说:“攻城很困难,守城相对容易。如果评论攻城和守城谁更优,基本上都会倾向于守城的一方,不是能守城的人的才能优于攻城的人,而是由主客位置所决定的,所以从用兵上看,攻城是最难的事。”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是《孙子兵法》里的话,道出了冷兵器时代城池攻防战的艰辛,曹操为这句话作注时也说:“我们之所以要守,是因为能力不够;之所以攻,是因为能力有余。”之前讲到过,袁绍、曹操等人都有面对孤城久攻不下的记录,有的长达数月甚至一年。陈仓虽是汉末的一个县城,但历来是军事重镇,汉灵帝中平五年(188)11月凉州人王国举兵起事,重兵包围陈仓,结果攻打了80多天未破,只得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