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文人造反,三年不成(第2/3页)

按照司马懿的逻辑,包括诸葛亮在内蜀汉大多数人心底里是比较厌恶孟达的,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其实是利用孟达和新城郡最大限度地牵制魏军中线战场的主力,让他们无法支援西线战场,如果孟达反叛成功,顶多为蜀汉增加了一些地盘而已。曹魏那边完全可以不理,伺机再予夺回,对诸葛亮来说最佳的局面是:孟达反叛,曹魏派大军镇压,孟达被消灭,曹魏付出代价的同时也受到最大牵制。要达到这个目标,既要策动孟达真的反叛,同时又要巧妙地将孟达造反的消息传递给曹魏那边,所以才有了郭模诈降。

根据这部史书的记载,司马懿识破了诸葛亮的阴谋,并且用一封信稳住了孟达。

不管是阴谋还是阳谋,摆在孟达面前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

如果轻信司马懿那些话,那就太幼稚了,但奇怪的是,都已经大祸临头了孟达仍然很乐观,他认为现在反叛依然有十足的把握。在孟达看来,司马懿远在宛县,东距新城郡1200多里,这是汉代的里,合今约420公里,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公路,甚至没有像样的路,其间还有山路阻隔,著名的山峰包括今天的风景名胜武当山,要走完这一段路,需要相当长时间。

当时的行军速度一天约60里,这还算是比较快的,即使昼夜兼程至多也就100里,曹操赤壁之战前追击刘备,率虎豹骑创造了一昼夜300百里的惊人速度,但那是虎豹骑,精锐中的精锐。

要执行一个战役仅靠轻骑兵、特种兵是不行的,各兵种、包括后勤辎重在内都要跟进,这就是大兵团的集体行动,边走边修路架桥,速度更快不了。按照孟达的计算,由宛县到新城郡的这1200里,最快没有半个月魏军无法到达。

而且孟达熟悉魏军调兵的体制,魏军要展开这么大的行动,必须得身在洛阳的明帝批准方可进行,由宛县到洛阳又是800里,一来一回至少半个月。也就是说,曹魏那边即使接到了自己反叛的消息,人马要杀到新城郡至少得一个月。孟达已向蜀汉那边求援,一个月时间那边的援军怎么说都到了,一旦援军到达,孟达觉得自己也就算安全了。

可惜孟达把时间算错了,他根本不了解司马懿的办事风格。

司马懿在宛县接到申仪的密报后立即向洛阳报告,报告归报告,司马懿不指望朝廷马上有什么指示下来,不是他不相信朝廷,而是他认为时间来不及。司马懿决定不待明帝诏书到达,立即起兵到新城郡平叛。手下众将都认为,没有明帝的诏令就出兵不妥,建议还是等等再说。

众将当然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但大家更担心谁来负责任,打赢好说,成功的案例谁来总结都是好案例,可一旦失手,就得追究责任,就得有人背黑锅,该请示的没请示、该汇报的没汇报,这就是黑锅,是大忌。

可要都这么想那就别干事了,四平八稳,没有风险,不会犯错,这样的官当然好当,但决干不成大事。但司马懿刚到荆州,还要慢慢树立威望,所以耐心向大家解释道:“现在的形势已刻不容缓,必须趁孟达犹豫不定之机将其一举消灭,如果等蜀汉援军赶到,再夺下新城郡就难了!”

司马懿紧急调动驻宛县附近的军队,倍道兼行,直奔新城郡。1200里的路程他们只用了8天。孟达当时在上庸城,接到报告,已经晚了,司马懿率大军已杀至城外。上庸城三面阻水,孟达命人在城外修筑了很多木栅以自固。司马懿指挥魏军渡水,破其栅,直至城下,从四面向上庸城发起猛攻。说起来孟达也不是饭桶,真拼了命也是好样的,司马懿猛攻了半个月,未攻破上庸城。到第16天,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等开门投降。司马懿率军进城,抓到孟达,将其斩首,将首级呈报京师。

此战共俘获1万余人,取得大捷。

新城大捷是司马懿第一次独立指挥大规模作战,打得很漂亮,从战役决策、筹划到实施都堪称完美。此战不仅消灭了孟达的势力,还顺便解决了在这一地区盘桓了数十年的申氏家族。

魏兴郡太守申仪一向尾大不掉,由于在地方上势力太大,所以表面顺从,内心里不太听从召唤。他认为这里天高皇帝远,所以多有不法,甚至私自授官,这样的人只要有机会就一定得根除。

司马懿表面沉静,像是个文人,其实是个有霹雳手段的人,他认为既然来了一趟,干脆新旧问题一齐清算。消灭孟达后,荆州各地郡守都奉礼来贺,唯独不见申仪来,司马懿让人专程去提醒他,申仪想了半天,还是来了。申仪一到,司马懿立即下令把他抓了起来,质问他伪造朝廷命令私自授官的情况,之后把他押解到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