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擒七纵”的真相(第3/3页)

诸葛亮当时把战略重点放在北方,担心南中容易叛乱,所以想到敌人如果有不轨的想法就让他们都使出来,于是赦免孟获,让他聚集人马再战,就这样总共七次俘虏又七次赦免,孟获等人最终心服,参与叛乱的夷、汉各族都愿意真心归顺。由于《三国志》没有记录这件事,也从来没有提到过“孟获”这个名字,所以也有人认为所谓“七纵七擒”是杜撰的,有人甚至认为连“孟获”这个人都不存在。

有古代学者认为,军事行动岂能是儿戏,当时诸葛亮也没有那么从容的时间去做这样的游戏,他此时考虑的应该是尽早定南中,好准备下面的北伐。与南中相比,北伐才是诸葛亮更关心的大业,诸葛亮不会只是为了让夷人心服就在此无限期地耽误时日。

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件事是真实的,清代有一部地方史不仅确信“七纵七擒”的真实性,而且通过实地考察最后归纳出七擒孟获的地点:一擒于白崖,二擒于豪猪洞,三擒于佛光塞,四擒于治渠山,五擒于爱甸,六擒于怒江边,七擒于蟠蛇谷。有关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广西一带广为流传,有很多传说属于后人的附会,但这么多传说故事的出现也反映出事件本身不会子虚乌有。

当然,把孟获这样的部族首领放七次再抓七次,的确有儿戏的嫌疑,不仅动机方面不好理解,某种程度上也存在操作上的复杂性。放一次、纠合人马、进行准备、发起进攻、交战、被抓、再被放,这一套流程下来最快也得个把月吧?实际上,一个月能完成一回那已是相当快了,不可能今天被释放,明天就领几十个人原路杀回,除非孟获有意恶搞,或者精神已经失常,否则一捉一放的时间不会太短。

如果按照清代这部地方史的考证,每次捉与放的地点也不一样,而且跨度相当大,看起来有眼花缭乱之感,不说认真组织实施战役,就是去这几个地方徒步旅游一遍,没有一年半载也不好完成。

所以真实的情况或许是,当年诸葛亮的确释放过孟获,孟获也的确再次打上门来,只是诸葛亮把他本人抓了又放的未必真有七次,所谓“七擒”,大概每次擒住的不一定都是孟获,而是把他手下的其他头目也都算进去了。

平定南中后,诸葛亮重新调整了南中的行政区划。

南中地区之前主要由四个郡构成,即益州郡、越巂郡、牂牁郡和永昌郡,这几个郡地盘都很大,一个郡相当于内地数郡,不便于管理,也容易造成郡太守权力过大。根据新的调整方案,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郡、牂牁郡的一部新设兴古郡,又分建宁郡、越巂郡、永昌郡的一部新设云南郡,同时把朱提郡也纳入南中行政管辖范围。这样,南中的四个郡就变成了七个郡。

随着郡数目的增加,县的数目也大为增加,能考证出来的,有朱提郡新设的南昌县,越巂郡新设的安上、马湖县,建宁郡新设的修云、新定、存邑、冷邱县,永昌郡新设的永寿、雍乡、南涪县,牂牁郡新设的广谈县,兴古郡新设的汉兴县,至少新增加了12个县。郡县数目的增加,使行政管理进一步细化,统治基础进一步增强。

南中七郡仍由庲降都督进行管理,行政上与益州同一级别。原庲降都督李恢在此次平叛中表现出色,加上他又是南中本地人,更容易为南中夷汉两族所接受,所以由他继续担任庲降都督一职,把都督治所移至建宁郡味县,即今云南省曲靖,其正好处在南中七郡的中央,便于同各郡联络。

李恢除担任庲降都督外,还兼任建宁郡太守,并仍遥领交州刺史。云南郡太守由吕凯担任,在南中平叛之前吕凯已担任太守,一直坚持在南中,为此次平叛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牂牁郡太守已任命了马忠,他率所部是此次南中平叛三路大军之一,出色地完成了预定任务,诸葛亮干脆把他从丞相府调过来,留在南中,协助李恢做好南中的治理。永昌郡太守任命的是王伉,他原是吕凯的下属,协助吕凯坚守南中,也建立了功勋。越巂郡太守之前任命的是龚禄,已经战死,加上朱提郡、兴古郡,这三个郡的太守是谁无法考证,推测起来诸葛亮任用的可能是当地汉人大姓或夷人首领。

建兴三年(225)12月诸葛亮率大军回到了成都,算起来整个南征用时不到一年,诸葛亮果断决策、正确指挥,以霹雳手段迅速解决了南中问题,尤其是推行了和抚的治理政策,保持了南中总体上的长期稳定,一直到诸葛亮去世,南中地区再也不敢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