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擒七纵”的真相(第2/3页)

西边和东边进展都很顺利,只有中间的一路有些麻烦。

王士策反失败,雍闿被杀,孟获成为益州郡少数部族的首领。孟获现在的名气很大,但在当时,知道的人却不多,对孟获其人正史记载也很少,《三国志》从来没提过他,只有其他一些史书简单地提到过他,说他在南中很有威望,夷人汉人对他都很敬重,推测起来他应该出自益州郡的大姓,在当地很有势力,所以雍闿要与他合作。

两汉治南中,郡守多由上面派遣,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兵,这些人来到这里,并没有扎根的打算,干个三年五载就回去,诸事全托付仰仗本地大姓。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上面来的人不通当地语言,也只能由大姓们从中沟通,所以大姓们在南中势力很大。当朝廷强势时,对南中掌控力量强,大姓们也都比较顺从,一旦朝廷力量衰弱,这些大姓便趁机而起,左右地方,雍闿、孟获、朱褒都是这样的人。

孟获的号召力看来很强,他接手后,叛军的势力不降反升,中路军总指挥李恢的兵力有限,一度被孟获的叛军包围在今天的滇池附近,与诸葛亮失去了联系。

此时叛军数倍于李恢,为了打破困局,李恢骗叛军说:“粮食吃完了,打算退回去,我离开乡里已有很长时间,现在才回来,不想再去为朝廷效力了,想回来与你们共同对付朝廷,这都是真心话。”李恢是本地人,他的老家在建宁郡,也属南中地区。李恢这封信其实是诈降信,表示愿意投降叛军。叛军相信了,放松了围城,李恢趁势出击,摆脱了包围,之后集结力量,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控制区南到盘江,东到牂牁郡,使三路大军连成为一片。

高定元死了,雍闿死了,朱褒死了,南中叛乱的几个重要首领都死了,只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胜利来得比预想得快,诸葛亮决定抓住机会,向最后的叛军发起总攻。

建兴三年(225)5月诸葛亮率部由邛都等地出发,越过人烟稀少的山区,在一个叫三疑的地方渡过泸水,经过青岭,进入益州郡,与中路军李恢部会合,对孟获展开围歼,这就是诸葛亮《出师表》中“五月渡泸”的由来。

这是一次极为艰苦的行军,一来泸水两岸山势陡峭,崎岖难行,蜀军经过处多是无人区;二来是季节,农历五月天气很热了,在亚热带丛林里行军,可不是一件好差事,泸水一带一年四季气温都偏高,即使是冬天,爬山路的人都会热得脱掉衣服浑身流汗。

更为可怕的是泸水一带还多瘴气,闻到这种有毒气体,严重时人就会死,根据史书的记载,不幸染上瘴气的,十个人之中有四五个人得死。热带和亚热带原始森林中,植物腐烂或无人处理的动物尸体在气温过高的情况下会产生毒气,被称为瘴气,两广地区瘴气最盛,其中广西又被称为瘴乡。根据有关描述,瘴气一般有两种形态,一种有形,一种无形。有形状如云霞,或如浓雾。无形的如腥风四射,有时则异香袭人。还有一种,初时见丛林灌木之中灿灿泛金光,忽然从半空坠落,小的如弹丸,大的如车轮,非虹非霞,五色遍野,香气逼人。

人闻到这种气味立刻就会有不良反应,严重时会立即发作,直至夺人性命。山里居民对付瘴气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比如晓起行路,行前饱食,或者饮几杯酒,以抵抗瘴气。夏天再热,挥汗如雨,也别解开衣衫取凉,夜里睡觉要密闭门户,以防瘴气入侵。

有一个传说,诸葛亮率大军过泸水时遇到瘴气,这种瘴气正在此时最盛,当地人建议需要拿人头祭祀才能免瘴气之困,过去都是杀一些蛮人俘虏活祭,诸葛亮不肯,命人用面粉和面裹上肉馅做成人头状代替人头祭祀,这种东西后来便流传了下来,由于它代替的是蛮人的头,所以称蛮头,最后演变成了现在的馒头。这个传说在史书上没有记录,是否真实不知道,但流传这样的故事本身反映出诸葛亮南征是在遭遇瘴气等极艰苦条件下作战的。

诸葛亮指挥各路大军将孟获所部围困于南盘江上游一带,将孟获擒获,诸葛亮没有杀他,请他参观军营,参观结束后诸葛亮问孟获:“这样的军队怎么样?”孟获倒也实在,回答道:“前面不知道你们的虚实,所以失败。今蒙赐观营阵,也不过如此,如要再战定可轻易取胜!”诸葛亮笑了笑,把孟获放了,让他再战,共计七次释放又抓住七次,最后诸葛亮又把孟获抓住,再放他,孟获不走了,孟获说:“明公有天威,南人不再反叛了!”

这就是“七擒七纵”典故的由来,诸葛亮按照心战为上的作战方针,为了让孟获等南人心服口服,不惜一再释放被俘的孟获,直到他不愿意再打了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