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兵分三路金沙江(第2/3页)

诸葛亮开府治事后又把杨洪调回蜀郡当太守,这个职务极为重要,掌管着成都的安危,地方一旦出现什么情况还得靠杨洪来稳定局面,也不宜变动。蒋琬的能力深为诸葛亮所欣赏,但不久前他的职务又有了新变动,诸葛亮把他从尚书台调到丞相府,由尚书郎升任丞相东曹掾,负责人事工作,此时也不宜再动。

诸葛亮着意培养的人还有杨仪、费祎、董允、马谡、邓芝等几位,在这几个人里杨仪似乎比向朗更合适一些,但他被刘备亲自贬降过,现在挂着一个弘农郡太守的空衔,孙权对杨仪也有过负面评价,这些影响到诸葛亮对他的安排,诸葛亮让杨仪以丞相府参军的身份随自己一起行动。

后主建兴三年(225)春天,刘禅诏准诸葛亮率众南征。

刘禅赐给诸葛亮金钺一具,曲盖一副,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60人,这些都属皇帝专用。曲盖、羽葆属于出行的车辆仪帐,虎贲是皇家警卫,而金钺不仅好看,而且象征皇帝的授权,比假节、持节级别更高,持此如皇帝本人亲临,可以任意诛杀大臣而不用必事先请示。

蜀汉的文武百官一直把诸葛亮送到成都郊外,大家回去了,还有一个人没走,他一直跟着诸葛亮前行。此人显然有话要说,但他特别能沉住气,走了数十里一直没吭声。

最后是诸葛亮倒忍不住了,对此人说:“咱们在一块共事多年,希望你能多提些良谋妙策。”见丞相催问,此人才慢慢说道:“南中依仗险远,长期以来不服我朝,即使现在把它攻破,后面还会继续反叛。将来明公如果倾国家之力去对付强贼曹魏,他们知道我们后方空虚,叛乱会来得更快。如果把他们全部杀了以绝后患,那又不符合仁义,而且这也不是仓促间可以做到的事。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希望明公能让他们心服!”

天下之事莫神于兵,莫巧于战,所以《孙子兵法》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胜于力战,但也难于力战,力战胜于一时,心战胜于长久。南中地处边陲,地域广大,长期以来都是南中各族的天下,在战场上打败他们或许容易,但要把这里牢牢守住就十分困难。此次南征如果一味用武,难免会杀戮过重,与南中各族的积怨不仅解不了,而且会越积越深,到那时即使军事上取得了成功,也难以保证南中的长治久安。所以,对此人提出的“心战”构想,诸葛亮十分赞成。

提出这个建议的人是丞相府参军马谡,作为马良的弟弟,马谡一直深得诸葛亮的器重,诸葛亮认为他很有才干,对问题有独到见解,所以丞相府组建后就把他调到了身边,平时遇到问题就征询他的意见。诸葛亮与马谡经常在一起交谈,有时从白天一直谈到深夜。

马谡此次没有随征,但他一直在思考南中之战,他看到了此战的关键点,所以想向丞相禀明,或许因为还没有考虑成熟,因而没有马上说出来。他的建议启发了诸葛亮,诸葛亮在行军路上起草颁布了一份军令,作为此次南征的指导文件,这份《南中教》的命令只保留下来一句话:“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前半句出自《孙子兵法》,后半句是马谡建议的原话。“心战”的提出进一步发展了《孙子兵法》的“攻心”思想,也正好契合了眼前的这一仗。

后主建兴三年(225)夏天,诸葛亮率军来到泸水。

泸水即今天的金沙江,在它与岷江汇合处有一个地方叫僰道,即今四川省宜宾市,蜀汉大军进驻僰道附近,再往前就是叛军控制的南中了。提到诸葛亮征南中一般会想到孟获,以为孟获就是诸葛亮此次南征的唯一对手,其实当时的叛军有很多,孟获甚至算不上最重要的一支。

南中是个非常大的地理概念,包括今云南、贵州两省的全部以及四川省的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小部,秦时蜀地只设了益州郡,汉初增设了犍为郡,汉武帝又分设了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朱提郡,汉明帝时增设了永昌郡。

当时这几个郡都有叛军,较为集中的地区有三路:

第一路是所谓的“夷王”高定元,他据守在越巂郡,郡治邛都,即今四川省西昌市,他的这个“夷王”是自封的,但他的实力也最大,越巂郡在南中的西北部,北与蜀郡相接,对成都的威胁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