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孙权的军事神话(第2/3页)

吕范指挥余部撤往江南的徐陵,曹休命臧霸准备500条快船,载上万名敢死队员,强行渡江,围攻徐陵。吕范指挥全琮、徐盛等部守卫徐陵,烧毁魏军的攻城车,把魏军打退,在追击中全琮将魏将卢尹枭首,魏军才退到江北。

有史书记载,此战魏军斩敌4万,俘获各类船只1万艘,这有些夸张,因为吕范能指挥的全部人马大概也只有这个数,4万人要么加上了为吴军担任后勤供应的百姓,要么是魏军夸大战功。不过吴军损失惨重是事实,孙权的四弟孙匡此时是一名定武中郎将,也参加了洞口之战,战斗中他违抗吕范的命令让人放火,不慎烧了柴草,致使吴军军需匮乏,吕范命人将孙匡羁押,送回吴郡。孙权听说后很生气,不准备让孙匡及其族人再姓孙,给他改姓丁,并终身禁锢。

洞口这一路魏军大胜,不过面对天堑长江他们也不敢轻易逾越,只是进一步肃清了江北的吴军。

再说中间的濡须口这一路。

曹仁率数万人马来攻濡须口,他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扬言要进攻濡须口以东的要地羡溪,吴军总指挥朱桓不知有诈,分兵去救。

这时朱桓突然接到情报,说曹仁亲率魏军主力出现在濡须口附近,距此不过70里。朱桓赶紧派人去追增援羡溪的部队,但已来不及了,朱桓手下此时仅有5000人,大家非常害怕。朱桓是吴郡人,但跟祖籍丹阳郡的朱治、朱然并非一族,他的功绩虽然没有朱然突出,但在将星云集的孙吴孙权能让他独当一面,说明他是有两下子的。

危急关头,朱桓给大家鼓气:“两军交锋,胜负在将,不在人马多寡。魏军远道而来,千里跋涉,士卒疲惫,曹仁也算不上什么名将。我们占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劳,这是百战百胜的局面,即使曹丕亲自来尚不足惧,何况曹仁?”朱桓下令偃旗息鼓,示弱于敌,诱使曹仁主动出击。

曹仁命其子曹泰进攻濡须城,命将军常雕率诸葛虔、王双乘油船攻击长江上一个叫中洲的小岛,自己率一万多人驻扎在濡须口以西的橐皋,做曹泰总后援。中洲是吴军的基地,吴军将士的家眷都在这个小岛上,曹仁下令向这里发起进攻,认为吴军必救,可以分散吴军的力量,更为顺利地夺下濡须城。

朱桓派一部分人去保卫中洲,自己坐镇濡须城,他率部烧毁了曹泰的军营,曹泰退军。中洲保卫战也进展得很顺利,常雕被枭首,王双被俘获,魏军被消灭1000多人,朱桓派人把王双送往武昌。

这一路曹军大败,吴军大胜。

最后说西边南郡的这一路。

这一路打的时间最长,吴军负责守南郡郡治江陵的是孙权少年时代的同学朱然,曹真率夏侯尚、张郃等部依仗人多,扎起多处营垒对江陵实施围城。

孙权派孙盛率万人在一处江洲上立围坞,作为朱然的外援,但张郃随后来攻,孙盛不敌,退走,江洲被魏军占领,江陵城与外界隔绝。孙权又分别派潘璋、杨粲等率部增援,但魏军实在强大,围不能解。此时,江陵城内情况十分严峻,由于缺少吃的,不少士卒出现身体浮肿,一下子减员了5000人。曹真起土山,凿地道,立楼橹,把攻城的方法都使上,势将江陵攻破。江陵若丢失,孙吴的西线江防将不存在,夷陵、秭归等地不攻自破,江陵以下的公安、陆口等也暴露在敌人的刀锋之下。

对孙权来说,如果那样的话,荆州的局势将恢复到赤壁之战前的状况。孙权已把大本营由建业迁至武昌,江陵如易手,还得灰头土脸地迁回建业。

要守住江陵,攻破敌军在江洲中的营垒十分重要,此处有夏侯尚率领的3万人马,为便于跟陆上交通,夏侯尚在此架起了浮桥。诸葛瑾、杨粲又来解围,但无法击破敌人。潘璋想出一个办法,他带人马到上游50里处,在此大量收割已干枯的芦苇,扎成许多大筏,想顺江放筏,点燃芦苇,去烧浮桥。

潘璋的火攻计还没有开始,江洲上的魏军突然撤得一干二净了。原来,就夏侯尚在搭建浮桥屯兵江洲一事,曹操时代的著名谋士、时任大鸿胪卿的董昭向曹丕进言,认为浮桥很危险,现在江水较浅,马上是春天,春水一旦上涨,浮桥将难保,浮桥一断,数万魏军的性命堪忧。曹丕接受建议,下令夏侯尚撤出江洲,魏军严密封锁消息,所以全部安全撤回,十天之后,江水果然大涨。

江陵前后围了六个多月,由于朱然率部顽强守城,魏军无法得手,加上江洲撤军后江陵可以恢复与外界的联系,曹丕于是下令放弃围城。

对曹丕来说这一仗真的有些出乎意料。

魏军在实力、气势上都明显占有上风,但三路大军一胜两败,吴军反而在总体上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