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吴蜀间的使者往来

对孙权来说这个难关过得有点儿悬,虽然胜利了,也惊出了一身冷汗,现在与曹魏算是彻底翻脸了,对外战略必须重新做出调整。

孙权现在彻底明白了,他与曹魏之间不可能建立起盟友的关系,即使他愿意妥协,也只能成为曹魏的藩属,必须送上质子以维持眼前的和平,一旦曹魏解决了蜀汉,就会转过身来解决自己,所以质子换来的所谓的和平也只是舔刃之欢。

这让孙权更加坚定了心中的想法,那就是与蜀汉联起手来共同对付曹魏,再来次“孙刘合作”,所以当刘备的死讯传来部下纷纷劝他称帝时,他没有答应。孙权不愿意称帝,对手下人说:“汉室湮没,我们不能前去相救,又怎能忍心与之相争呢?”大家没有放弃,也弄出许多所谓天命符瑞再次劝进,孙权仍没有答应,对众人说:“过去因为刘备称雄于西边,所以我命陆逊率兵防备他。而北边的曹魏有可能帮助我,我担心其挟天子以令天下,如果不接受封拜,就会促使他们对我下手,到时候西边、北边的敌人一齐来,两处受敌,所以我努力克制,接受封王。我俯首称臣的本意,诸君可能还不理解,所以今天向你们来解释解释。”

这应该是孙权的心里话,他承认当皇帝是好事,对自己好、对大家伙也好,但火候还没到。作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从来不会把名义和形式看得太重,做一件事更要着眼于利弊得失,不划算的事即使再风光也不要去做,在这方面曹操给大家做出过表率。

孙权立派信都尉冯熙去成都吊丧,进一步观察刘备死后蜀汉国内的情况。冯熙字子柔,豫州刺史部颍川郡人,东汉初年“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冯异的后人。冯熙赶到成都,当时正值蜀汉国丧、新帝刘禅登基,丞相诸葛亮十分繁忙,无暇与他深入交谈,冯熙完成了一次礼节性的出访后回到了孙吴。

孙权拒绝称帝还有一个现实考虑,虽然跟曹魏大打出手,但孙权还是不想彻底断绝与曹魏的来往,冯熙回来后孙权任命他为中大夫,此职原是九卿之一光禄勋的属官,孙权当然不能直接去任命曹魏朝廷的官员,但他是吴王,可以像曹操当年那样在自己的封国内比照朝廷设置百官。

孙权派冯熙出使曹魏,在打退曹魏的三路大军进攻后双方的这种往来又持续了两年以后才断绝,只是冯熙这趟出使惹得曹丕很不痛快。

冯熙去蜀汉的事曹丕也知道了,见了冯熙劈头就问:“吴王如果打算重修旧好,应当在江关布下重兵,进军巴蜀,听说他反倒遣使与蜀汉通好,是不是有什么变故?”对此冯熙已有准备,他回答道:“我听说出使蜀汉那边也只是通个音信,而且是为了观察那边的虚实,并非与之有什么密谋。”

曹丕转移话题,问冯熙道:“听说吴国连年旱灾,人力物力损失严重,以冯大夫的精明,能看出吴国国力如何?”曹丕此问挑衅意味明显,你们要跟蜀汉有什么小动作,先看看你有多少家当,小心我收拾你,冯熙不慌不忙地回答:“吴王聪明而有气度,善于用人,赋政施役都咨询臣下的意见,亲贤爱士,臣下皆感恩怀德,一片忠心。吴国带甲百万,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即所谓金城汤池、强富之国。说到国力,据臣下观察,应该与曹魏不差上下。”

不卑不亢,曹丕听了相当不悦,不过也不得不承认冯熙是个人才,有把他留下的想法。曹丕听说冯熙是颍川郡人,跟陈群是老乡,就派陈群私下联络冯熙,许以高官厚禄,但冯熙不为所动。曹丕只得放冯熙回去,但走到摩陂又传命令让他返回洛阳,冯熙知道有变,担心回去后受辱,于是引刀自杀,幸为驾车的人发现,没死成。

冯熙一直被曹丕借故扣留在曹魏,到死都没有回去,孙权听说后流泪不已,称他为当世苏武。

孙吴黄武二年(223)11月,刘禅在成都继位有半年了,诸葛亮派中郎将邓芝带着礼物来武昌回访,随行还带着200匹马、1000匹蜀锦以及其他蜀地土特产等礼物。

邓芝的先祖邓禹也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不过诸葛亮派他行回访倒不完全看的是这一点。邓芝曾任郫县令、广汉郡太守,很有才干和政绩,新帝继位后被诸葛亮调到蜀汉尚书台任尚书,是诸葛亮处理日常政务的重要助手之一。

邓芝看到孙刘联盟的重要性,他主动向诸葛亮建议:“现在主上年幼,又是刚刚登基,应当派遣使者到孙吴,重新缔结双方的友好。”邓芝认为重新与孙权修复关系不仅意义重大,而且难度很高,所以特意强调要派一位“大使”,也就是重量级使者,诸葛亮对他的建议很赞同:“这件事我也想了好久了,只是一直不知道派谁最合适,今天才有了最佳人选。”邓芝问这个人是谁,诸葛亮指着他说:“这个‘大使’就是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