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孙权自有对策(第2/3页)

在给曹丕的信里孙权没有提出送质子一事,这件事也许是他让浩周口头传达的,曹丕最后相信了浩周,相信孙权的诚意。曹操晚年最重要的谋士刘晔时任侍中,他劝曹丕不要接受孙权称臣,他认为当前正是亡吴的大好机会,应和刘备共同讨伐孙权,吴亡之后蜀也就难以单独存在,天下可以很快一统。

对刘晔的建议,曹丕有些狐疑:“人家主动称臣你却讨伐他,这会让天下那些想来投奔的人丧失信任,他们必然会产生恐惧,不能这么做。何不先接受孙权投降,之后一块去伐刘备呢?”曹丕的看法其实不对,在群雄争霸初期,如果说杀一降者寒了想归顺人的心那还说得通,曹操当年不杀张绣、不杀刘备都是这样道理,但时势变化,格局已定,现在已经没有多少还在择主的英雄了,反之应该抓住每一次机遇,不让它白白错过。

刘晔也不同意曹丕的看法,他认为:“蜀地远,吴地近,刘备如果听说讨伐他,一定会回军,我们也没有办法。现在刘备必欲灭吴,如果听说我们也伐吴,他会高兴地前来。”但曹丕已经深受浩周的影响,认定孙权称臣是真心的,所以决定接受,并打算封孙权为吴王,听到这个消息,刘晔又竭力劝阻:“即使不得已接受孙权称臣,可以增加将军的名号,封他个十万户侯都行,但不能封王。王位离天子只差一个台阶,穿的、坐的以及礼制容易混乱。如果只是侯爵,江南士民不会生出君臣之义。现在给他这么尊崇的名号,让他在吴国拥有君臣之礼,这等于为虎添翼。”

刘晔的见解很深刻、也很务实,很多老百姓并不太懂什么是帝什么是王,孙权堂而皇之地穿着跟皇帝差不多的衣服、用着差不多的仪仗,大家就认为他是合法的皇帝,将来打退了蜀兵,你想去消灭他,他就会告诉下面的臣民说魏朝无故伐他,目的是灭亡他们的国家,俘他们的子女当童隶仆妾,这样吴人就会相信他的话,必然更加上下同心,再攻打他们难度就大得多了。

事后证明,刘晔预料得很对,不过曹丕仍然没有接受。

黄初二年(221)8月,魏文帝曹丕册命孙权为吴王。

孙权当然不甘心称臣,他的策略先虚与委蛇,因为眼前有刘备方面的压力,对曹魏只能先应付着,能拖一天是一天,至于送质子什么的,即使他亲口对浩周说过,那也是顺口一说。

当初孙权刚听到曹丕称帝的消息时曾问过群下:“曹丕以盛年即位,我恐怕比不上他,大家认为如何?”孙权的意思是曹丕比他年轻,活得比他长,国运自然也长。对于突然冒出这样的话,大家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只有孙权骠骑将军府的西曹掾阚泽说:“主公不必担心,因为用不了十年曹丕就没了。”

这真是语出惊人,不过孙权看阚泽并不像开玩笑,说得一本正经,就好奇地问他是怎么推算出来的,阚泽回答:“通过猜字得出的,不、十加在一块就是‘丕’字,所以知道。”阚处长要么是在讲笑话,目的是缓解一下当时尴尬的气氛,要么他就是朱建平那样的高人,因为真让他言中了,没到十年,仅七年后曹丕就死了。

孙权其实只比曹丕大五岁,发出那番感慨似乎有些矫情,但他的确很关心孙氏基业的未来,当年曹操率数十万大军压境都没能动摇过他的意志,现在怎么会甘心做一名曹魏的臣子?

这段时间孙权又做出了一项重大战略调整,他把大本营从建业搬到了荆州,具体地点在江夏郡的鄂县,孙权将其改名为武昌,这是准备与刘备展开决战的一项准备。这个武昌并非现在武汉三镇的武昌,而是今湖北省鄂州市,也在长江边上,位于武汉的下游,两地相距120公里,约合汉代350里。

黄初二年(221)11月,魏文帝曹丕派邢贞来武昌,宣达册封孙权为吴王的诏命。

邢贞的职务是太常卿,九卿之一,他带来的册书挺长,上面除了一大堆空话、套话外至少还有四项重要内容:

一是不仅册封孙权为吴王,而且随玺绶和册书还授予孙权调兵用的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这是对照当年曹魏被封魏王的待遇而做的,军权由天子掌握,但既然人家实际上也拥有军队,那就干脆务实些,转授一部分军权,否则孙权今后用兵皆属非法,令双方尴尬;

二是撤销孙权骠骑将军一职升任大将军,夏侯惇空出的这个职务终于派上了用场,虽然是名义上的,但毕竟这是全国武装部队的总司令,这个名义够大够体面;

三是命孙权继续持节督交州,同时仍兼任荆州牧,这是给他划定势力范围,进一步承认孙权对荆州刺史部的占领,交州刺史部在荆州刺史部以南,魏朝的势力暂时难以达到,就由孙权来代管,有意思的是孙权的主要势力范围在扬州刺史部,而无论曹操还是曹丕,从来没有承认孙权是扬州牧或扬州刺史,曹魏那边一直都有自己任命的扬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