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非常之人,随风而去(第3/4页)

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他的祖父曹腾是个大宦官,这个家庭给他带来了财富和权势,但也让他从小遭受别人的议论和歧视,曹操走向社会后竭力摆脱这个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他倾心结交士人,努力与宦官集团划清界限,消除那些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曹操的母亲去世得很早,他出身于一个单亲家庭,这一点有些像诸葛亮,这对曹操的心理成长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曹操的独特经历使他的性格呈现出多面性和复杂性,他很要强,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于是拼命地表现自己,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坦露过自己早年的心路历程,那时候他的人生目标还不是很大,开始想当个称职的郡太守就行了,后来的志愿是死的时候能当上征西将军,这应该是真实的,不是成功后的曹操故意作态。曹操越是渴望别人理解、关注和认可,心里越是敏感和多疑,这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平时曹操对待下属既宽和又严厉,他很有威严,很多下属都怕他,对最亲近的下属,曹操也很少跟他们称兄道弟,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十分明显,下属们对他表现出来更多的是崇敬。但曹操严肃的时候很严肃,活泼起来也很活泼,他不喜欢穿官服和正装,喜欢穿便装,平时在身上带个小香囊,里面装着手巾等随身细物,史书上说他还亲自设计了一种叫“帢帽”的帽子,目的是节俭且穿戴方便。曹操跟熟悉的人在一起时往往很随意,喜欢开玩笑,说到高兴之处,就欢悦大笑,有时头都埋在了杯盘里,菜肴的汤汁沾满巾帻,有的史书说他不够稳重、没有威仪,但反过来,也可以说他没有架子、平易近人。

曹操的个人爱好很丰富,他的诗文属于当时的最高水平,他一生四处征战,事务繁忙,但只要一有时间他就登高赋诗,他写的诗经常被谱成歌曲演唱,这是因为曹操本人也很懂音律,可以和当时最优秀的音乐家桓谭、蔡邕相提并论。他还是一个围棋高手,可以与当时最著名的棋手山子道、王九真、郭凯等一决高下,他擅长骑射,能亲自射杀天上的鸟,也能亲自捕杀猛兽。曹操还在城市建筑规划和器具设计方面有突出才能,经常亲自制定宫室、器械的“法则”。

总之,曹操是一个精力充沛、个人能力突出、性格丰富的人,是一个有文治武功,也充满个人魅力的人,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他用自己丰富的人生也辉映了那个时代。

陈寿评价曹操的一生说,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袁绍虎视于四州,强大到无人可敌。曹操依靠智慧和计谋,以武力统一全国。他采用申不害和商鞅的法制、权术,吸取韩信、白起的奇思妙计,设置官职,任用人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干。同时能克制自己的感情,冷静思考问题,不计较别人的过错。陈寿认为,曹操之所以能总揽朝政大权,完成建国大业,完全在于他的见识和谋略是那个时代第一流的,他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是超世的英才。司马光对曹操的评价是,曹操最能知人善用,能洞察人的内心。他发掘提拔那些有才能的人,无论他们出身如何卑微。他善于用兵,与敌人对阵,有时看似安闲,然而一旦时机成熟,立即发起霹雳攻击。对于建立功勋的人,他赏赐起来不吝千金,没有功劳的分毫不与。他执法严厉,只要犯罪绝不轻饶,即使痛哭流涕求情,也绝不宽赦。他性情节俭,不好奢华。

司马光认为,正是由于曹操有以上这些优点,所以他才能芟灭群雄,几乎统一了中国。

曹操驾崩于洛阳时,王后卞氏以及太子曹丕都不在身边,他们和曹植都在邺县,曹彰在长安。经过各方面商议之后,大家共推谏议大夫贾逵主持丧事。

曹操驾崩的消息对各方面震动都很大,有人认为应该秘不发丧,贾逵认为不可,而是立即公开发丧,并让大家前来瞻吊魏王遗容,之后命令大家各返岗位不得擅动。只有青州军不听指挥,他们擅自击鼓离去,有人认为应该命令他们不得妄动,如果不从就派兵征讨。贾逵知道这支最早改编自黄巾军的队伍一向军纪最差,独立性最强,除魏王之外,只有于禁能镇住局面,现在魏王驾崩,于禁身陷孙权,没有人能管得住他们。

贾逵认为对青州军应该安抚,他写了一篇很长的檄文,告诫青州军自我约束,同时命人继续给青州军发放给养,局势才稳定下来,青州军的骚动给大家提了醒,有人建议把各地的郡太守、县长都撤换成沛国或者谯县的人。这是个愚蠢的建议,魏郡太守徐宣当即严厉驳斥:“如今大家同舟共济,每一个人都怀有忠义之心,如果全用沛谯人士,将会让那些忠臣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