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非常之人,随风而去(第2/4页)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魏王曹操一行抵达洛阳。

几个月前,曹操从汉中率大军回来时也在洛阳做过停留,他在这座城市生活过多年,20岁走上仕途也是从洛阳开始。多么美好的岁月呀,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洛阳北部尉,却让那时的生命如此充满激情,也充满期望。

眼下洛阳已残破不堪,经过战争的洗礼,尤其是经历了董卓纵火的摧残,洛阳几乎成为废墟,包括曹家旧宅在内的大部分建筑都成为一堆堆瓦砾,但曹操对这里仍然充满了感情,曹操命令有关部门对原洛阳北部尉官署进行了复原,并特别强调修得比原来还要气派,这再一次证明曹操确实老了,只有老人才更留恋和回味自己的过去。

这一次由摩陂来到洛阳,曹操打算在此住一段时间,他下令在洛阳修建宫殿,宫殿的名字都起好了,叫建始殿,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却接连发生了不祥之事,为修建始殿,工匠砍伐濯龙祠里的树木,但是奇怪的事发生了,树被刀砍之后却流出了鲜血。还有一个记载,说曹操命令工程负责人苏越把一棵梨树迁走,在挖树根的时候树也流出了鲜血。苏越把情况报告给曹操,曹操亲自前去察看,果然见到树根出血,心里很厌恶,认为这是不吉之兆。

曹操一下子病倒了,他知道自己已来日无多。

去年曹操曾发布过《遗令》,对自己陵寝的位置进行了详细交代,他要求把他葬在邺县城西西门豹祠西边的高岗上,地方确定后曹丕等人就开始修建陵墓,这就是曹魏的高陵。

病重期间曹操又发布了一份遗嘱,这篇文献正史没有提及,它保存在陆逊的孙子、晋朝著名文人陆机所写的一篇文章里,大致如下:“半夜里我觉得稍微有点不舒服,天明时喝粥出了点儿汗,服用了当归汤。我在军中坚持依法办事,这是对的,至于因为一时之怒而造成大的过失,这些不应当学。天下还没有完全安定,古代的葬仪不必完全遵守。我有头痛的毛病,很早就开始戴头巾,我死后,丧服跟平时穿的一样就行,这个别忘了。文武百官来吊孝的话,只要哭15声就行。葬礼完毕即脱去丧服。驻守在各地的将士都不要离开驻地,各级官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入殓时不必再换衣服,不要用金玉宝器来陪葬。”

《遗令》对后事交代得很具体,还说道:“把我葬在邺城西边的高岗上,与西门豹祠紧邻,我身边的婢妾、歌伎等,都让她们住在铜雀台上,好好对待她们。在台上安放一张6尺长的床,挂上帷幔,一早一晚供上祭物,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从早到晚向着帷幔歌舞。你们要经常登上铜雀台,远望我西面的陵园。我留下的香料可以分给各位夫人,不要用香料来祭祀。宫人们如果无事可做,可以学着纺织丝带、做些鞋子卖。我一生为官所得的各种绶带都存放在库房里,我留下来的衣物可存放在另外一个库房,不行的话你们兄弟就分掉吧。”

这篇遗嘱不太完整,中间可能佚失了不少内容,从语气上看它是写给曹丕兄弟们的,中间既有自己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有如何安排后事的具体交代,有些地方说得很细,有点婆婆妈妈,让人跟雄霸天下的曹操无法联系起来。

人之将死,其言也哀、也善、也真,后世对曹操颇有争议,但对他之前发布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以及这篇临终遗嘱,都不约而同地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个男人真性情的流露,是曹操本色的体现,这篇遗嘱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分香卖履”的典故。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二十三日,魏王曹操驾崩,享年六十六岁。

曹操出生于汉桓帝永寿元年(155),20岁出仕,30岁时赶上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一步步走上历史舞台。35岁时,曹操起兵反抗董卓,经过10年奋战,成为雄踞一方的诸侯。42岁时曹操迎汉献帝于许县,46岁时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48岁时,曹操远征乌桓取胜,基本统一了北方,但是第二年即遭遇赤壁之败。

曹操42岁时担任汉朝司空,54岁时担任汉朝的丞相,59岁时晋爵为魏公,62岁时晋爵为魏王。曹操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南征北战中度过,较之西汉初年的刘邦和东汉初年的刘秀,曹操可能都会有生不逢时之叹。刘邦只用六年就取得了天下,刘秀用的时间更是不到四年,而曹操打了30多年的仗,直到临终前还在四处征战。

无论什么样的英雄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他们也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有自己的个性和脾气。从性格上来说,曹操实际上是个有点内向的人,但有的时候又表现得十分外向,他是一个性格极为复杂的人,这可能与他特殊的出身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