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还有件大事没解决(第2/4页)

爱学习、用功的孩子家长都喜欢,所以对曹衮刻意地有所观察,不过后来他发现这个孩子生性胆小怕事,身边的工作人员有感于他的良好品行,联名写了封表扬信,曹衮听了害怕得不得了,把工作人员责备了半天。曹衮的性格可能与他的出身有关,他是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但干不了大事。曹衮“同母异父”的哥哥秦朗深受曹操的喜爱,但因为是养子,也不大可能被立为继承人。

曹操的另一位养子何晏倒是很突出,日后成为大哲学家、玄学的开创者之一。何晏还是个美少年,从小喜欢学问,并通晓一些兵法,曹操非常喜欢他,曾经想让他改姓曹,但何晏坚决不干。

有人揣测过,曹操让何晏改姓是动了传位于他的念头。但这种可能性极小,因为从血缘关系上说何晏是何进的孙子,喜欢归喜欢,但曹操绝不可能把费了几十年劲开创的事业再交给前外戚。

所以,在立嗣之路上对曹丕构成威胁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曹彰,另一个是曹植,他们都是同母同父的兄弟。

曹彰是一员猛将,军事才能在诸兄弟中最突出,但作为曹氏霸业的继承人他也有明显不足之处,那就是他有武略却没有文韬,他是一员猛将,当此天下未定之时,他也不乏有成长为卫青、霍去病那样的一代名将的机会,但让他统领四方,驾驭全局,能力就差了不少。

相比较而言曹植的素质要全面得多,对曹丕最有竞争力,这个比曹丕小五岁的弟弟从小就表现出文学方面的天赋,十多岁时,就能背诵诗论以及辞赋数十万言,擅长写文章。曹操看到他写的文章,觉得不太像出自这个年龄的孩子之笔,曾经问过他:“你这是请人代写的吧?”曹植回答:“我能出言为论,下笔成章,父亲可以当面考我,就知道不是请人代写的了。”

铜雀台刚落成时举办现场征文比赛,曹植一篇《铜雀台赋》让人击节称叹,也让曹操大为惊异。但选继承人毕竟不是评文学奖,曹植有没有治国安邦的才干,曹操也需要观察。曹植性情随和,为人坦率,没有架子,坐的车子、穿的衣服都不讲究,每次遇到曹操提出问题,他反应很快,都能立即答对,让曹操对他很喜欢。

而曹丕最大的长处是情商高,最突出的表现是他能跟很多人处理好关系,在他的身边总活跃着大大小小不同的圈子。

作为一名出色的诗人和文学理论家,曹丕与“建安七子”等邺下文人们关系处得都很好,不仅有工作关系,而且私交也相当不错。应玚去世得较早,曹丕既感伤应玚之死,也担忧应玚的妻儿今后的生活,他写了《寡妇》《送应氏》等诗,还命王粲等人同题唱和。有情有义,关怀体贴,是个好领导。

曹丕与王粲的关系更亲密,王粲有个特殊爱好,喜欢听驴叫。王粲死后曹丕亲自前往墓前祭拜,为了怀念王粲,曹丕让大家都学驴叫。这份情谊,不到一定份上做不出来。

在同辈的“诸夏侯曹”兄弟里,与曹丕关系密切的人有不少,除了上面提到的夏侯楙、夏侯尚外,还有曹真、曹休、夏侯威等人。曹真由于特殊的出身,曹操对他一直比较怜爱,把他其实也当成了养子看,让他从小跟曹丕一块生活和学习,二人结下了深厚友情。曹休是曹操的子侄辈,长大后也加入虎豹骑,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在曹操生前他凭借战功已经升任中领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军职,他跟曹丕的关系也相当好。夏侯威是夏侯渊的儿子,一身侠气,自己不是文人但喜欢读书人,他发现了泰山郡人羊祜,觉得羊祜博学多才,善于谈论,于是做主将他二哥夏侯霸的一个女儿嫁给羊祜为妻,后来羊祜成为一代名将,夏侯威跟曹丕的关系也很好。

总之曹丕特别善于跟人打交道,群众基础很不错。

不过,要论起与曹丕关系亲密的程度,上面这些人都还不够,曹丕身边还有几个人,他们才真正与曹丕无话不谈,他们后来被称为“太子四友”。

所谓“太子四友”,指的是曹丕被立为太子前后特别信赖倚重的四个人,分别是司马懿、陈群、吴质和朱铄。

司马懿出身于河内郡温县司马氏家族,他的父亲司马防是曹操在洛阳时代的老领导,他们一家也是英才辈出,他的大哥司马朗、三弟司马孚都在曹操手下任职。按照史书的说法,司马懿开始到曹操身边工作还有点不太情愿,但他绝对不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有很深的城府和很强的上进心,他也绝顶聪明,当时军权被曹氏、夏侯氏所掌握,世家大族在政权格局里只能充当配角,司马懿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点,觉得要想真正进入权力核心必须忍耐,做长远打算。司马懿后来主动靠近曹丕,忠心耿耿地帮曹丕出谋划策,受到曹丕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