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打起了地道战(第2/3页)

情况显然对曹军很不利,虽然人数占优势,但在有限的区域内兵力难以全部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守着有利地形的一方更占优势,曹军陷入了所谓的死地。在此关键时刻,曹操发挥了军事上的天才想象力,指挥人马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破了看似牢不可破的安众防线,并且基本上没有什么损失。

曹操是怎么做到的?这一点史书没有详细解释。曹操此前曾给荀彧写了封信,说只要到了安众,必然能打败张绣,后来果然把张绣打败了。回师后荀彧见到曹操,讨教破敌的办法,曹操的回答是:“兵法说‘归师勿遏’,而敌人非要阻挡我们的归师,并且跟我们争夺死地,我所以知道他们必败。”

但这番话等于没说,不是所有的归师都能打胜仗,也不是在所有的死地里都能起死回生。其实,曹军之所以化险为夷,是因为他们采取了敌人想象不出的作战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曹操白天与敌人对阵,晚上悄悄地在最险要的地段挖掘地道,这项巨大工程估计颇费时日,绝不是一夜之间可以完成的。曹军到达安众时是5月,回师到许县荀彧向曹操讨教破敌秘密的时候已经是7月了,这从侧面印证了安众地道挖掘工程量的巨大。

最后,曹军的工兵部队以顽强的毅力挖通了安众防线,曹操指挥人马趁夜遁去。

天亮后,张绣吃惊地发现数万曹军一夜之间不见了踪影。

侦察之后才发现,曹军已从地道里越过了他们精心构筑的防线,张绣立即下令追击。贾诩过来劝张绣不要追,否则必然失败。张绣不听,指挥所部人马以及刘表的参战部队全军压上,沿着曹军撤退的路线追击,但是吃了败仗。

他们还没有追上撤退的曹军,却先后迎面遇上了曹军新投入战场的两支生力军,这两支人马不约而同挡住张绣、刘表联军,上来一顿猛打,把张绣、刘表联军打得大败而回。

这两支人马,一支由曹仁带队,一支由李通率领,他们倒不是商量好的统一行动,而是碰巧遇到了一起。曹仁没有随曹军主力行动,曹操派他肃清宛县附近几个县的残敌,而李通驻守在南阳郡以东的汝南郡,是曹军距此最近的部队。这两支人马都是得知曹军主力被阻于安众防线而前来解围的。赶到时,正好遇着曹操率大队人马从地道里钻出来仓促北撤,所以当张绣的人马杀过来时,正好与他们相遇。

追击不成损失不小,张绣很后悔。谁知贾诩这时又过来,力劝张绣立即再追,张绣以为听错了:“当初没听您的话,结果打了败仗,现在都这样了,为什么还要追?”贾诩分析说:“现在敌情出现了新变化,去追一定能取胜。”

张绣抱着将信将疑的想法派人追击,这一次竟然打了胜仗。事后张绣请教贾诩胜败的原因,贾诩说:“曹军开始退却,但曹操必然会派精兵断后,我们追击肯定失败。打败了我们的追击,他们又会轻军前进,没有料到我们会再来,所以我们就能取胜。”张绣听了,简直佩服得要命。

曹操再征张绣,居然又遭失败,在曹操的军事生涯中,这还是绝无仅有的事。曹操回到许县,对荀攸感慨地说:“没有听先生的话,才造成今天的结果呀!”言语之间,对一再败于南阳郡十分后悔和无奈。

曹操从南阳郡回师,并没有看到袁绍来袭。

这有两种可能,一是袁绍压根没有这样的打算,前面放出的风声只是虚晃一枪;二是曹操的迅速回师让袁绍失去了最佳进攻时间,所以放弃了奇袭许县的计划。但是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张绣都打不过,曹操的心情很沮丧。更为要命的是,这种情况滋长了某些人的骄傲情绪,认为曹操不过如此,比如袁绍。

袁绍一直对曹操把献帝接到许县一事耿耿于怀,去年他曾给曹操写过一封信,以许县地理位置偏僻、地势低湿为由,要求曹操把献帝迁到兖州刺史部的鄄城,这里虽然还属于曹操的控制区,但距袁绍的控制区只隔一条黄河,袁绍的用心很明显。曹操当然拒绝了袁绍的提议,这次南征回来,他又接到了袁绍的信,不仅旧事重提,而且流露出对曹操的不尊重。曹操看了大怒,以至于行为都有些失常。

当时大家不知道原因,还以为是因征讨张绣失利造成的,所以都觉得着急,老朋友钟繇就此事去问荀彧,荀彧说:“曹公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对于既往之事不会过于放在心上,现在必然是因为别的事。”

荀彧于是来见曹操,询问缘由,曹操出示了袁绍的来信:“我真想讨伐这个不义的人,但是力量不够,你说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