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慈者难带兵(第2/3页)

这个人名叫程绪,本来也是好意,公孙瓒虽然很坏,但你得让老百姓都知道,以朝廷的名义给他定罪,这样就合法了,也就更容易获得支持。但刘虞听了很生气,任何阻止用兵的话在他看来都是公孙瓒的同党,盛怒之下刘虞以扰乱军心的罪名,下令把程绪砍头示众。

公孙瓒不会料到刘虞敢向他先动手,要命的是他就在刘虞的眼皮子底下,刘虞要收拾他是相当容易的。公孙瓒常驻蓟县一带,却不是蓟县城内,蓟县是幽州刺史部的治所,是刘虞的办公所在地,公孙瓒为了跟刘虞置气,故意在蓟县的东南面新筑了一座小城,平时就住在那里,现在麻烦了。

当时公孙瓒的人马都分散在各地,而对突然袭击,他再能打也逃不过这一劫了,关键时刻他在刘虞身边安排的卧底发挥了作用。这个卧底名叫公孙纪,因为跟公孙瓒同姓,二人以前来往就比较多,后来发展成公孙瓒的耳目,此时在刘虞身边担任参谋,刘虞发起攻击前公孙纪连夜跑出去,及时把情报送出,为公孙瓒防守反击赢得了时间。

刘虞向公孙瓒的小城发起进攻时,公孙瓒已经有了防备,他下令坚守不出。刘虞一向爱民如子,为减少百姓的死伤,总攻前特意发布命令:“只杀公孙瓒一个人,不要伤及无辜!”他还命令士卒注意战场纪律,不要毁坏百姓的房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刘太傅确实是个好人,一个有德之人,是幽州人民的好领导,但他不是一个好统帅。作为朝廷太傅和幽州牧的刘虞,理应爱民如子,行仁爱之心,但作为十几万大军的统帅,此时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取胜,为十多万条生命负责。刘虞的人马还没有开打先开展了一番仁爱教育,打起仗来果然畏首畏尾,攻了半天也拿公孙瓒的小城没办法。

公孙瓒瞅准时机,晚上派精锐数百人出击,一边攻击一边顺风放火,刘虞军大乱,十多万大军居然一战而溃。刘虞只好携带家属和一部分士兵退到上谷郡的居庸县,即今北京市延庆县一带,公孙瓒追击,围城三日将城攻破,把刘虞和家人抓回到蓟县。

刘虞做了公孙瓒的阶下囚,如何处置刘虞让公孙瓒颇费心思,他知道刘虞在幽州百姓心中拥有崇高威望,所以没敢直接向他下手,甚至州政府的往来文件还让他批阅。

当时朝廷还在长安,李傕等人还执掌着大权,他们不知道怎么又想起了刘虞,派段训为使臣前来幽州刺史部,增封刘虞的食邑,并任命刘虞一个督六州事的新职务,所督的六个州是幽州、并州、青州、冀州、兖州、凉州,简言之就是整个中国北部。刘虞拥有这个职务,理论上就将集这六个州的军政大权于一身,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职务。

朝廷把一半江山给了刘虞,可惜对刘虞而言不仅毫无用处,而且会害了他。北方这六个州目前被公孙瓒、袁绍、曹操、刘备、袁术这些人把持着,中间还有张杨、张燕、公孙度那样的二流角色,李傕等人抛出这项任命,打的还是分化瓦解各实力派的主意,想以党人来治党人,以诸侯来治诸侯。

但是他们晚了一步,刘虞已经成了公孙瓒的阶下囚。李傕等人也升了公孙瓒的官,提拔他为前将军,封易侯,督幽州、并州、青州、冀州四州,范围不仅比刘虞小一些,而且这四个州都跟刘虞的六个州重复。

现在公孙瓒面临着选择,要么服从朝廷的任命承认刘虞仍然是自己的顶头上司,要么不服从朝廷的任命,但都要给个说法。公孙瓒于是旧事重提,向朝廷特使段训揭发刘虞曾与袁绍合谋造反,想自己称帝,这件事完全是袁绍、韩馥等人一厢情愿,和刘虞毫无关系,刘虞不仅没有参与,还断然与袁绍、韩馥划清了界限,并把韩馥派来的人杀了,把首级送往长安。

公孙瓒不管,非说刘虞也参加了谋反,就以朝廷特使的名义把刘虞斩首于集市之上。临刑前公孙瓒还耍个了花招,他公开宣称:“如果刘虞真有天子的命,上天就会刮风下雨来救他!”这是瞎扯,此时华北地区已经旱了很久,没有一丝下雨的意思。

刘虞于是被杀,刘虞的老部下、原常山国相孙瑾以及在州政府任职的张逸、张瓒等人忠义愤发,愿意伴随刘虞一块赴死,公孙瓒成全了他们,把他们一起杀了,孙瑾等人在临死前都大骂公孙瓒。作为刘氏宗亲的代表人物,刘虞有修养也有能力,他忠心为国,仁心爱民,更执行了正确的少数民族政策,在他执政期间保证了北部边疆的安定。但是他的仁爱拿到战场上就行不通了,战争就是战争,更何况面对公孙瓒这样强悍的对手。公孙瓒下令把刘虞的首级送往长安,中途被刘虞一个叫尾敦的故吏劫下,进行了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