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乱世里的窝囊人(第3/3页)

刘虞上疏朝廷,提出了一个让公孙瓒郁闷不已的建议:裁撤军队。公孙瓒是地方实力派,他近年来不断扩充实力,积攒起数万人马,此时却被刘虞一个建议撤得只剩下了一万来人,朝廷还按照刘虞的意思,下诏命公孙瓒把自己的指挥部设在右北平郡,这一下公孙瓒更恼了,看着刘虞是个老好人,敢情手段也挺黑,所谓裁军其实就是冲着他来的,目的是削弱他的势力,还把自己赶到右北平郡给他站岗放哨。但慑于刘虞的巨大威望和朝廷的强力支持,公孙瓒不得不忍气吞声,去了右北平郡。

但不久公孙瓒又找到了机会,刘虞杀了韩馥的使者,董卓为拉拢刘虞,先后任命他为大司马、太傅,董卓另一边也拉着公孙瓒,在提高刘虞地位的同时升任公孙瓒为奋武将军,封蓟侯。公孙瓒抓住这个机会又迅速扩充人马,他打着讨伐黄巾军余部的名义四处行动,不再局限于右北平郡,在与青州刺史部黄巾军余部的东光之战中,公孙瓒一次就投入兵力2万人以上,可见实力增长很快。

有人建议刘虞尽早解决公孙瓒,否则日后更难对付,但刘虞没有接受,刘虞还是把精力用在了地方的治理上,过去因为幽州地处偏远,财政入不敷出,朝廷每年都要从青州、冀州的赋税里拨出2亿钱补贴给幽州,天下大乱后这一部分补贴就没了,只能靠幽州自己解决。刘虞推行宽大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开放和北方少数部族的贸易,开发渔阳一带丰富的盐铁资源,使幽州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粮食也不断取得丰收,谷物1石只需要30钱,对比一下凉州军撤出洛阳前每石粮食数万钱的价格,简直有天地之别,青州、徐州不少百姓为躲避兵乱都跑到幽州来避难,仅这部分人口就多达百万,刘虞都加以收留,给他们安排生计。

刘虞虽然位至上公,但生活节俭,平时只穿破衣草鞋,每顿饭不超过两个肉菜,身边的人看了都很感动。有德行、有能力、有业绩,处世低调,严格要求自己,群众基础极好,刘虞确实是治世能臣的楷模,可惜刘虞生错了时代,现在是乱世,天下并非有德者居之,而是强者为王,在耍手段方面刘虞就不是公孙瓒的对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