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联军只会窝里斗(第3/4页)

于是曹操带着大家重新回到了酸枣。酸枣还是老样子,他们在前方浴血奋战,这里仍然整天醉生梦死,压根没人关心讨董大业。曹操多次向张邈等人陈述自己的用兵计划,但成效都不大。大家表面上还听曹操去说,那是对他的客气,其实内心里早就幸灾乐祸上了,他们都在想,幸好当时没有被曹操忽悠去,否则就是鲍信今天的下场,部队基本上打光了,还搭上了自己的亲人。

在一次会议上,曹操建议采取以下军事行动:“渤海郡太守袁绍从河内郡进攻,逼近黄河上的孟津渡口;酸枣的各路联军攻击成皋,占领敖仓,封锁辕关和太谷关,控制各战略要地;后将军袁术率领南阳郡的大军进攻丹水和息县,攻入武关,扰动关中。以上各路大军实现第一步目标后,高筑壁垒,不与敌人作战,多布疑兵,发动舆论和思想攻势,以正义之师讨伐叛逆,天下即可平定!”

曹操越说越激动,最后把难听话都说出来了:“如果我们迟疑不敢进攻,天下人将失望,我也为诸位感到羞耻!”但即使如此,大家仍然无动于衷。

其实曹操的计划是可行的,凉州军虽然战斗力很强,但他们也有弱点,他们不仅在舆论上不占优势,而且四面是敌,如果大家心齐,行动上又协调一致,那么打败他们也不是什么难事。

但大家好像铁了心,任凭曹操怎么说,就是不行动。失望之下曹操决定离开酸枣。别人都有自己的地盘,曹操没有,老家谯县也不用去了,现在只能另找一个地方。

曹操决定南下,到扬州刺史部的丹阳郡去,那里自古出精兵,他到丹阳郡募兵,有了人马再回来战斗。曹操在酸枣辞别了鲍信南下,经过汴水一战他跟鲍信结下了生死友情,鲍信尽管失去了弟弟,但对曹操的支持不改,他也重回济北国,利用在当地的影响招募人马。

袁绍亲自坐镇河内郡怀县指挥联军在北线作战,但自从王匡主动出击被打败后,北线基本就处于无战事的状态。袁绍、王匡的态度有些消极,因为他们的不作为,董卓就可以从这里抽调人马去对付中线和南线的敌人。

董卓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把用兵的重点放在了别的地方,用重兵对付孙坚,对于袁绍,董卓想出了一个新办法。董卓派出了一个特使团来到怀县,对袁绍等人进行招抚。特使团由大鸿胪韩融、少府阴修、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环等一批重臣组成,这些人品秩都在二千石上下,都是“部长级”高官,重量级人物。

但是,特使团刚到河内郡,还没有展开工作,就被袁绍下令抓了起来。袁绍以联军总指挥的身份命令王匡把他们收押入狱,袁绍告诉王匡,让他做好准备,要拿董贼派来的这些特使来祭旗。

王匡大吃一惊,因为这些人虽然是董卓派来的,但本质上跟董卓并非一路人,他们都是士人,有的还曾是著名的党人,比如大鸿胪韩融,在士人中声名甚盛,在党锢之祸中曾受到迫害。还有洛阳执金吾胡母班,早年就曾名列党人“八厨”之中,并且他还有一个身份,是王匡的妹夫。所以袁绍的命令让王匡深为不解,也痛苦不已,但还是接受了命令。

胡母班更无法理解,他在狱中写信给王匡:“所谓姻亲,到底是福是祸,我今天算是知道了。过去是一家人,现在却是血仇!我有两个儿子,是你的外甥,我死后,拜托你千万不要让他们在我的尸体旁哀哭!”

王匡看到妹夫的信,抱着胡母班的两个儿子痛哭。但是,胡母班最后仍然被处死了,特使团中除了韩融德高望重又跟袁绍的父辈、爷爷一辈都有交往而免于一死外,其他人都被杀害。

本来董卓派特使团也没打算真能把袁绍等人劝回头,他知道有些事可以劝动,有些事是没法劝的,但董卓还是派了这些人去,名单是他精心挑选的,都是一些有声望的士人,袁绍为难他们,董卓才高兴。

袁绍把这些人杀了,董卓更高兴,这些人跟袁绍等人在本质上没有区别,袁绍杀他们,就是自相残杀。这是董卓阴损的一招,而袁绍中招了。王匡早年轻财好施,以任侠而闻名,和大学者蔡邕关系很好,但杀胡母班事件发生后,蔡邕对王匡的看法发生改变,再提到王匡就称他为“逆贼”。胡母班被杀,他的亲属不胜愤怒,后来联合其他势力把王匡杀了以报仇。

在其他各路人马中,兖州刺史刘岱和东郡太守桥瑁有很深的矛盾,他们不去打敌人,而是自己动起了手,刘岱杀了桥瑁,直接任命一个手下担任东郡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