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〇章 冉有和子贡(第3/5页)

“端木赐。”子贡说。

“端木赐?你是不是孔丘的学生?”伯嚭又问,他听说过子贡的名字。

“对。”

“哦,怪不得这么有学问。”伯嚭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当初孔子为吴国使者解答骨节专车的事情在吴国已经人人皆知了,所以伯嚭知道孔子非常博学。

到了这个时候,伯嚭真是对子贡刮目相看了,态度一下子温和了很多。

伯嚭对孔子很有兴趣,问了很多孔子的事情。子贡也不客气,一通忽悠,把老师吹上了天,把老师说得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七十二行无所不晓,把个伯嚭忽悠得云里雾里。

“哇噻,孔子怎么什么都会啊?真是圣人哪。”伯嚭惊讶地问子贡,这时候他也改口称孔子了。

“当然,老师就是天降的圣人,所以什么都会。”子贡忽悠得眉飞色舞,这时候什么都敢说。

“你,你不是在忽悠我吧?”伯嚭笑着问,他突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你一定是在夸大了。”

“嘿嘿,太宰,跟您这么说吧。我子贡就是一堆土,我老师则是一座高山,你认为我这一堆土能增加山的高度吗?”子贡继续忽悠,他的口才确实非常出色。

“那,你对孔子的知识有斟酌取舍吗?”

“老师的知识就像是一个大酒樽,谁要是不去饮,谁才是傻瓜呢。”

两人又聊了一阵,伯嚭对孔子几乎已经到了崇拜的程度。

“那,我想请孔子来吴国做事,帮我转达一下?”伯嚭现在最想见的人就是孔子了。

“不瞒太宰说,我老师现在身体不好,而且对当官没有任何兴趣了。您的问候我会替您转达,至于去吴国当官,我看,还是算了吧。”子贡替孔子谢绝了,他不看好吴国和伯嚭。

“那什么,你怎么样?有兴趣跟我去吴国吗?”

“我?我先跟老师再学几年,然后我去找您吧。到时候您不要装成不认识我啊,哈哈哈哈。”子贡找了个理由谢绝了。

子贡告辞的时候,伯嚭依依不舍,送他出门,外带了一份吴国特产作为礼物。

后来子贡把这件事情跟孔子说了一遍,孔子很感动地说:“太宰是我的知己啊。我小的时候出身微贱,所以什么都学。君子会认为自己的才能太多吗?不会的。”

按《论语》。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贡回到鲁国,向季康子报告了自己这趟出使的情况,并且告诉季康子:“你可以不用去,吴国人不会把你怎么样。”

“既然吴国人不会把我怎么样,我看,我还是去吧。”季康子还是有些担心自己不去会招来吴国人的讨伐,所以决定还是去。

就这样,季康子最终还是去了鄫地见伯嚭,临行前邀请子贡留在季孙家,不过,子贡拒绝了。

【子贡的分步走】

子贡从鲁国回到了卫国,孔子急忙向他打听鲁国的事情,子贡把自己的所见所为一五一十说了一遍,孔子听得很仔细,还不停地发问。

师徒二人一直聊到半夜,子贡才告辞而去,孔子则有些意犹未尽。

“唉,老师是该回去了啊。”子贡暗想。

除了为老师的将来想办法之外,子贡觉得也应考虑自己的未来了。对于孔子,子贡已经非常敬仰,老师的学问,老师的为人都让子贡佩服得五体投地。不过,老师的处世态度并不是子贡所喜欢的。

按照子贡的想法,现在就该出去经商了,他对自己的商业头脑非常有信心。可是,子贡也知道,老师对自己的期望越来越高,如果自己不按照老师的意愿去当官,反而去从事老师最讨厌的经商的话,老师会很失望。

“那,分几步走吧。”子贡对自己说。

这一天,子贡陪老师聊天。

“老师,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贫穷但是不奉迎别人,富贵但是不骄傲,怎么样?”子贡问。

“那这个人就算不错了。”孔子看子贡一眼,他觉得子贡是在说他自己,所以他要进一步勉励子贡。“不过呢,贫穷还能自得其乐,富有还能谦恭有礼,这就更好了。”

“老师,《诗》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您说的意思吗?”子贡突然引用了《诗》,这让孔子大为吃惊,因为子贡一向就不大喜欢学习《诗》。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于《诗经·卫风·淇澳》,说的是制造玉器的过程,这里引申为精益求精,不断进步。子贡意思,就是我说的那种人虽然很好了,可是还要不断进步,达到孔子所说的境界。

切磋、琢磨,这两个词来自这里。